半岛都市报 -A19-夕拾周刊

以作家之名,行娱乐之实

               □吴敏

新闻    时间:2017年03月05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关于“治愈系”作品畅销这件事,让我这个传统文学作家来谈,可能有些过于偏执。毕竟,让我对朋友圈广泛转载、微博拥有百万粉丝的偶像作家指手画脚,而自身却是粉丝了了,文学作品市场狭窄,虽有作家证傍身,却只能处于十七八流的境地。
而他们——一批明星作家兼“鸡汤文”烹饪大厨,虽然年纪不大,却圈粉无数。一些文学经纪人甚至按照娱乐经纪人的做法,日渐形成了一个专门针对“治愈系”作家的造星机制——颜值高、文字暖、走青春励志路线的作者往往更受追捧。
阅读“治愈系”作家的作品,确实充满了正能量。但书中所讲的故事,因为作家本身年龄和经历的局限性,很是狭窄,有的纯粹是胡编乱造,却满足了一些人的全部想象。作品的标题,大都是微信体,把一些名言解构出来,重新堆砌组合,让道理听起来很有道理,让煽情的风来得更猛烈一些。内容上,大多制造一个角色情感冲突,抖一个包袱,最后主人公不仅成为人生赢家,而且以卫道士的身份,伸出了博爱的双手,看似慈悲地抚慰着一些原本就精神空虚的读者,让人读着好不舒服,屡试不爽。
“治愈系”作家作品畅销是市场营销的胜利,是商业运作的结果,不是文学作品的崛起和价值再造。因为“治愈系”作家贩卖的不是文学,而是文字段子,然后利用新媒体营销手段,实现传播。事实上,早年的《读者》《意林》《格言》等杂志就已经有了“治愈系”的影子,但至少这些杂志还是有文字营养的,里面除了各种心灵鸡汤的故事,还有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展示。而如今,这些“治愈系”作家的作品之所以畅销,实际上是《故事会》和超级偶像的结合,他们,已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作家,而是以作家之名,行娱乐之实。
笔者认为,从文字表面看,这些“治愈系”作家看似看透人生,顿悟哲理,实现了人生的成功,安详宁静地存在着,接受其粉丝读者的膜拜和敬仰。但实际上,某些人的面具之后,也存在着聒噪、虚伪、做作的表情——善于使用营销手段,流水线、工厂式生产文学作品,欺骗读者的情感,伤害粉丝的内心。
在此,希望这些产量高、粉丝高、效益高的“治愈系”作家,善待文字,善待读者,创作的作品还是要有一定的人文情怀、在符号系统和表达形式上有所独创,同时对情绪要隐藏收敛,不做煽情派,有了这些特殊性和创造性,才会获得更多读者的“打赏”,这样的作品也才能不被归类为文化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