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4-朝花周刊

以写诗保持对语言的警觉

新闻    时间:2023年04月29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邱华栋年少成名,18岁出版小说集《别了,十七岁》,因文学才华被保送入读武汉大学,曾经在《中华工商时报》做读书周刊的主编,如今供职于中国作协。邱华栋著有长篇小说《夜晚的诺言》《白昼的躁动》《正午的供词》等12部,中篇小说《手上的星光》《楼兰三叠》等30余部,以及短篇小说《社区人》《时装人》等180多篇。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日、韩、俄、英、德、意、法和越南语发表和出版。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北京老舍长篇小说奖提名奖、《人民文学》林斤澜小说奖等。
邱华栋也是全国知名的藏书家,坐拥藏书三万多册。从年少开始,邱华栋一直阅读世界文学名著,撰写的读书笔记,已经达百万多字。这是建立在盛大阅读之上的繁复体系,构建了一个精神的殿堂,名作鉴赏、文学评论、作家传记、创作历程等构成这个世界的梁柱。而写诗,是他中学时就开始的,他是上世纪80年代的校园诗人。“除去唐诗宋词对我的早期影响,现代汉语诗对我最早发生影响的,应该是‘新边塞诗群’的昌耀、周涛、章德益、张子选等。接着,我读到了‘朦胧诗群’诗人们的作品,如北岛、杨炼、顾城、舒婷的诗。上了大学之后,我读了现代诗人们的作品,如胡适、卞之琳、冯至、闻一多、郭沫若、朱湘、李金发、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王独清、艾青等诗人的诗集,大学的课程有关于他们的研究。”邱华栋介绍说,“上大学之后,我经常去图书馆读书,和同学成立文学社,写诗、写小说,模仿一些大师的作品,这样就打下了写作基础。当时,武汉各高校的校园诗歌活动很热闹,武汉大学有出诗人的传统,像王家新、高伐林、林白、华姿、洪烛、李少君、吴晓等。”
邱华栋早期出版过两本诗集,分别是1990年的《从火到水》、1991年的《花朵与岩石》,收录了早年的诗歌;2005年出版了诗集《光之变》,他还自印了两册诗集《情为何》《石油史》;后来又出版了诗集《光谱》和《闪电》,2021年出版诗集《编织蓝色星球的大海》,精选了二三十岁时写的诗一百多首。“我一直坚持写诗,因为诗是语言的黄金和闪电,写诗总是能够锤炼语言。写诗、读诗,能够保持对语言的敏感。人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感觉到了语言的魔力。诗就是这样,我开始接触文学就是从诗歌开始的,诗的特殊性在于浓缩。浓缩到了无法稀释的就是诗。我总是在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读诗,以保持我对语言的警觉。”邱华栋表示,“我希望我的小说有诗歌语言的精微、锋利、雄浑和穿透力。诗歌和小说的关系是这样的:伟大的诗篇和伟大的小说,只要都足够好,最终会在一个高点上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