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B04-朝花观澜

半岛都市报

朝花观澜
2019年01月11日

迎年

新闻    时间:2019年01月11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群峰叠崖》 宋学亮 作
侯修圃

■人间味
迎年也叫忙年。迎年似乎比守岁更有意思,之所以有意思主要是享受迎年过程中忙碌的快感和憧憬的兴奋,这种感觉也许在童年时代最为明显。
我的童年是在平度老家度过的。对成年人来说,过年是一道风景,就是集中回顾和反思、庆贺和加油的喜庆日子;对孩子来说,过年好像用一种无形的力量牵着你,越近情越迫切。这种感觉大概从一进腊月就开始了。孩提时代总是缠着母亲问什么时候过年呀?母亲被逼无奈也会掰着指头数日子(那时没有月份牌),然后告诉你,你就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大人迎年的内容和孩子的盼年是不一样的。大人迎年更多的是准备过年用的物品,比如吃的,喝的,穿的,玩的;还有祭祀用品、扫灰除尘等。而孩子是:盼新年,盼新年,穿新衣,吃好饭,放鞭炮,拜大年。这种心情每个孩子都有。
如果说,过年是一台大戏,那么腊八就是序幕,或者叫“垫戏”。腊八头一天,母亲就把花生米、黄豆、菜豆泡上,泡一宿都胀开了。天刚蒙蒙亮,母亲起床,把小米、大米、糯米、小枣、核桃仁和泡好的各种豆子掺在一起,恰好八样,取个吉利,一起放锅里煮。母亲坐在蒲团上,有节奏地拉着风箱,“咕哒、咕哒”的风箱声十分悦耳,穿透早晨的薄雾和袅袅的炊烟,唤醒了沉睡的村庄。男人们搂草拾粪,女人煮饭。母亲煮饭最会掌握火候,大火煮、小火焖,到一定时候就停了火,一股股香气弥漫房间。母亲把我们叫起来,吃饭的时候,一碗碗腊八粥端上炕桌,五彩缤纷的颜色像艺术品,看一看就垂涎三尺,吃起来香甜可口,一下吃个肚儿圆。
腊八过后的第一件事是“袋酒”。小时候,村里不说家家做酒,起码也有七成人家自己做酒,做的是米酒、地瓜酒,极少的富裕人家做点白酒。一般不卖,为了过年待客,或平日自己饮。守候袋酒就是我们小孩的专利,我因守候袋酒学会了喝酒。
置办年货是家家必做的功课。有钱的杀猪宰羊,无钱的杀鸡买肉,除了上供,还要招待客人,自然也要买点猪下货;那时不像现在有大棚蔬菜,各种蔬菜应有尽有。那时只有白菜、萝卜、菠菜、土豆等蔬菜。我家因有姐姐闯青岛,常常捎一些干海带、酱油、鱼之类的东西回家,被邻舍羡慕说,他家有洋气味。
过年总要有动静。鞭炮是不可缺少的,尤其小孩,有时家人买一盘鞭炮舍不得放,把一盘盘小鞭炮拆开一个个放,别人家刚放完,就打着灯笼赶过去捡拾没有响的小鞭,这当然也是童年的一种乐趣。
女人在忙年中是充当主角的,似乎就是大戏中的大青衣,女一号。这台戏能否满堂彩全看大青衣的表演。
其实,过辞灶,也叫过小年,这是第一个小高潮。农俗说:灶王升天见玉皇。这一天要把灶王爷伺候好,以便他上天言好事。一早母亲就先把“灶码”贴上,上供烧香,一天三次,晚上烧纸给灶王爷发盘缠并给灶王爷上供饺子,这叫“上马饺子下马面”,给灶王爷送行,所以叫“辞灶”。
过了辞灶忙年真正进入白热化程度。包括扫灰、蒸馒头、蒸年糕、杀鸡宰羊、收拾下货,烹炸各种上供食品,炒瓜子花生,手巧的人还剪窗花。这一些全靠大青衣表演,当然也不乏男一号帮忙,全家一台戏。
其实,现在过年也不需要那么忙活了,超市里什么都是现成的,买来加工即可;也有的一家人到饭店撮一顿,也有人旅游过年。过年方式的多元,说明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老年人来说,回忆童年时代过年时的趣味,似乎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