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4-人文青岛

半岛都市报

人文青岛
2022年06月27日

第二回 

卫所御倭寇,千军固疆土

新闻    时间:2022年06月27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灵山卫的护城河,由山间流下,穿城而入。如今的护城河水流不多,却也见证了600多年的历史沧桑……
倭寇在青岛疆域犯下累累罪行。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倭人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洪武四年六月,“倭夷寇胶州,劫掠沿海人民”;洪武六年七月,“倭夷寇即墨、诸城、莱阳等县,沿海居民多被杀掠,诏近海诸卫分兵讨捕之”……
这是《明实录》等史料的记载,山东半岛成了不折不扣的重灾区。尤其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让倭寇有了可乘之机。他们每到清明前后,借东南风以“闪电战”的方式,直插山东半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等追击一来,海螺吹响,手持大刀的强者殿后,弱者居中,形成“蝴蝶阵”,乘船遁去。
倭寇的猖獗让统治集团意识到边患危机,于是,为了巩固海防保护边境居民,朱元璋对前朝历代军事制度进行了经验总结,创立了卫所制度,大量的卫、所拔地而起,从洪武五年(1372年)开始,先后成立了胶州千户所、灵山卫、鳌山卫等。
卫在当时是隶属于州府的军事机构,凡郡县皆立卫所,大约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个卫下设三到五个所,1200人为一所,120人为百户。那时,灵山卫辖区属于莱州府管辖,殷主任说:“最早,灵山卫可能辖有前、后、左、右、中五所。前所即夏河寨备御千户所,建有城池,在原胶南县琅琊镇驻地夏河城。防区与安东卫(现在的日照市)的石臼所相接。后所即胶州守御千户所,依附于胶州城,防区与鳌山卫(青岛市里)的浮山所相接。左、右、中三个所(指挥所)在卫城内。灵山卫设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千户、百户、镇抚等武职官员。同时,还于沿海设烽火墩台30座,临海城堡12处,屯30个。军户驻于寨、屯中,烽烟告警,有敌人来犯时,则民即为兵;和平时期,则兵即为民。军屯耕种收入为军费,上缴都督府一部分钱粮,为国家军饷开支。”
灵山卫是右丞相魏国公徐达奉命派遣指挥佥事朱兴随迁大批民众来此建立的。朱兴到任后,亲自巡海并视察沿海形势,决定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小珠山南麓建造土城:城周为三里,围墙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五,东西南北各有城门,护城河深为二丈五尺,宽二丈。由城上放眼远眺,地势高旷,往下逐渐平坦,均可驻民屯兵。沿岸险要的竹岔岛,与灵山岛修建的烽火墩台,东起唐岛湾,西至琅琊皆各构筑炮台数座,连点成线,遥相呼应,昼夜伺敌。
永乐二年(1404年),指挥佥事郭崇重修,外包加砖,周方加二里,四门加楼,増铺舍十余所,增大规模,城墙扩展为五里,且以青砖砌筑,四个城门加筑门楼,东曰朝阳,西曰阅武,南曰镇海,北曰承恩。弘治元年(1488年),分巡副使赵鹤龄再度指挥重修,卫城已具相当规模。
城中分东、西、南、北四街,建有卫署、学宫、经历司、仓廒等。四门之上筑有翘檐探角的城楼,城内有东西南北十字大街,共四街十五巷。登高以望,酷似棋盘,各巷巷口的石墩,犹如棋子;一条小溪自北门入,由南门出,渐次归海,更似界河。
随着时光的推进,后人不断改造营建,卫城功能日臻完备合理,将战备防御与兵民生活恰当布局,街巷井然,政治、军事、宗教、文化设施齐备,是一座雄踞海防的坚固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