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4-人文青岛

半岛都市报

人文青岛
2022年06月27日

第一回

海道通衢处,金戈铁马来

新闻    时间:2022年06月27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走出高楼大厦,踏入灵山卫城,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灵山卫城里多为平房和二层小楼,整齐的街道上,人来人往,网点林立。承恩路、阅武路,贯穿南北。保留下来的名字,其实是灵山卫城的城门,殷常伟主任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灵山卫城有四个城门:东朝阳门,西阅武门,南镇海门,北承恩门。
“灵山卫城经过多次重修”,殷常伟说。
落日动边愁,孤城倚画楼。
海分天地阔,山抱古今秋。
一线吞三辅,千军控九州。
东来思楚汉,长啸拍吴钩。
这是清朝陈周璜的诗作《登镇海楼》,镇海楼上,眺望山海,周边的环境一览无余,而金戈铁马声仿佛穿越时空而来,震撼人心。
灵山卫,北倚小珠山,南濒黄海,与灵山岛隔海相望。《胶志》中记载:“灵山卫距胶州之南九十里,左右皆崇山,其南一望无际者,海也。有山涌出其间,俨若翠屏天开者,灵山也。卫因山而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依山傍水,山灵水秀。
正因为位置绝佳,才成为“实海道之通衢,南北之咽喉也”。在历史的长河中,船只鳞次栉比,或停或走,这片海湾不曾寂寞。然而,也正因为此,海上侵扰不断。
早在西周时期,莒国在此设安阳邑以防海袭。战国时期,齐国又在此地设安陵邑,彰显其海防重镇的历史地位。横亘境内的齐长城,诉说着灵山卫金戈铁马的沧桑历史。这里曾经是火器应用于军事领域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宋金唐岛海战的主战场。虽然战场硝烟早已殆尽,但时至今日仿佛还能感受到火器海战带给世人的震撼。
元朝末年,海上危机仍然不断。
400年后,苏氏的后人苏潜修编撰的《灵山卫志》记载了灵山卫建立的原因,除了地势是“左二崂,右大珠”,“通江淮之运道,舳舻直接幽燕,联吴越之战艘,片帆可达化外”,“唐岛口岸陡水深,不俟潮汛,舟至即可抵岸”外,还有战争的原因,比如毛贵。
1357年春,一支由海州(今连云港)出发船队悄悄向青岛沿海靠近。波涛阵阵,船只浩浩荡荡,丝毫未受到阻挡,一举进发,登陆胶州湾,突袭胶西(今胶州)。这支船队的头目,就是红巾军的部将毛贵,根据《灵山卫志》的记载,毛贵是由唐岛淮子口登岸的。淮子口大致位于今团岛至薛家岛所经海域,是海舶进出胶州湾的孔道。
军队自海上突袭而至,镇守胶州的元朝签枢密院使脱欢毫无防备,仓促应战。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毛贵一举攻占了胶州城。只是,这位纵横战场的将领,在战争中被认为犯下屠城的罪行。他带领的军队不仅纵火烧城,还大开杀戒,百姓跑得跑,逃得逃,“留在城里的只有4个人侥幸活了下来”。
来自统治内部血的教训是一方面,海上倭寇的侵扰让明朝皇帝朱元璋决定建立影响深远的卫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