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4-夕拾周刊

回望街里            □高建刚

新闻    时间:2020年06月08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近日家里的老木门总是吱扭作响,以前拿油壶对准活页接缝滴几滴缝纫机油便手到声除。可现在,盛缝纫机油那种油壶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曾经,金属的油腻的锥形油壶,拇指一按壶底发出清脆鼓声、家庭中四大件之一的缝纫机必备的油壶,只有在“街里”才能买到。
“街里”就像油壶已经从青岛人的生活中消逝多年。如今,“街里”虽“在”,却早已物非人非了。现在的夜市、早市更像是“街里”。
说起“街里”,其实过去我家门口也就丹东路可称为我个人的“街里”。因为那时的生活必需品在这条日占时期修建的老路上都能买到——丹东路百货商店、副食品商店、土产店,生活必需品几乎都有。然而真正的“街里”是指过去的中山路,即南接栈桥,北至馆陶路的一整条商业街。购买真正讲究的东西总是要去街里的。街里集中了市面上品种最全的商品,名牌、老字号鳞次栉比,那气派简直相当于上海的南京路。
那个年代的人,周日放假基本都是逛街里,似乎全部的心思都在吃穿用上。一到周日中山路上可谓人山人海,其拥挤程度不亚于现在黄金周的泰山和黄山旅游景点。几乎全青岛的人都拥向了街里,浩浩荡荡的队伍里还有众多外地客。按现在的说法,街里是外地客来青的“打卡地”。人们排着队进出一家家商店,或比较着商品价格和质量选购,或空手闲逛看光景。街里的商店门头都被茂密的法桐树遮蔽,人们逢门便进。这是“街里”曾经的繁华。每个青岛人都在街里留下过自己的身影,留下过匆忙、悠闲、欢愉、希望……  
那时人们为买一双鞋,从南到北进出新盛泰皮鞋店、孚德鞋店、中华百货鞋店门市部、国货公司、百货公司、工艺美术、人民商场等十多家鞋店或鞋柜选款式,试大小。那时候样鞋都在柜台内,一遍遍选来选去;售货员拿来拿去,多数售货员很不耐烦,每个人不知看了忍了多少售货员翻的白眼,甩的脸子。甚至为此吵架或大打出手。那时营业员是“上帝”,今天顾客是“上帝”。
“街里”有许多布店,那时人们多是买布制新衣。我曾攥着写有母亲量定布的宽幅和长度的纸条,出入瑞福祥、谦祥益、国货公司等布店或布专柜挑选布料。布店柜台上摆放着一卷卷花色繁多的布料。咔叽布、灯芯绒、的确良……我都买过。卖布的售货员各个手持长木尺舞剑般挥动着丈量布料。付款找零都是在空中进行,钱和缴款单用款夹子夹住,通过铁丝轨道飞镖般“刷”的一声,到了高高在上的收款台。她们各个都像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款夹子就像秘密武器,在人们头顶“唰唰”地飞。钱在空中飞,这多么富有象征意义。直到现在夹着钱的款夹子有时还在我梦中飞来飞去。
当然上街里不仅为了吃穿用,还有去照相馆照相的,这是那个年代最具精神性的消费。许多家庭和个人都去照相馆拍过全家福、兄弟姊妹照、个人肖像照。学生毕业也去照相馆拍毕业照。爱美的女性是照相馆的常客,面对魔术箱似的照相机,怀着美好的憧憬,拍出自己最美的肖像。如果谁的肖像有幸登上照相馆的橱窗,那她简直就相当于电影明星了。街里有青岛最著名的天真照相馆。它的橱窗就是最有影响力的推出“明星”的窗口,据说我们上中学时的“班花”“校花”都荣登过这个橱窗。
街里还有许多讲不完的旧事,诸如排队去中国电影院、红星电影院看电影,去南京理发店理发,在江南饭店下馆子等等。
“街里”已经成为过去,就像退出历史舞台的油壶。现在,人们足不出户,抱着手机躺在床上,一按键,就可以买到任何想要的东西。这种“街里”的演化趋势如此迅猛而势不可当。我不知再过十年,“街里”又会是个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