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02-新闻评论

“无近视镜学校”让我们沉思

新闻    时间:2020年01月02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有人认为范家小学的教育模式并不具有“普适性”,在城市里如此“放养”难以升入“重点”中学。对此我们很难否定,这正是生活的苦涩之处。但这种模式让我们沉思:那种“压榨”孩子童年、透支孩子健康的做法,到底对不对?

本报评论员 王学义

范家小学是一所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的乡村小学,只有51个学生,但它有一处特征让不少人惊讶不已:没有一名学生戴眼镜。2019年12月17日下午,范家小学的学生在教室里捉迷藏,黑板上写着提示:今天的你坐端正了吗?(1月1日《中国青年报》)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小学生的近视率为36%。相比之下,范家小学的近视率,显然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为这种现象,这所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的乡村寄宿制小学,名声不胫而走。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外地的家长、教师、学者不断前来,希望汲取一点儿教学经验。最热闹时,每周有3天要接待访客。
范家小学是怎么做到的呢?校长张平原说,学校并未刻意去预防近视,都是“常规的预防”。他认为:“这个主要跟孩子玩耍的时间长短有关。”在这里,除了每天上课的5个多小时和睡觉的11个小时,孩子们可以任意在室外玩耍。即使是上课,也有三分之一的课是在室外,包括体育课、自然观察、乡土课程。这种“放养”状态,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自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快乐童年。一项刊发在《自然》杂志的研究分析:近视发生的主要原因,正是人缺少在户外度过的时间。
事实上,范家小学也并非人们传统印象中的乡村小学。这里并不缺乏电子产品,学生人手还有一台平板电脑,每间教室一台电脑,供师生查阅资料。电子产品在这里被充分使用,但也会被管理起来,平板电脑大多数时候用于教学,课后老师们会收起来统一管理。课上,老师们也会不时碰碰孩子的头,提醒他们保持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从学生学业成绩来看,在全区30多所小学里,范家小学能够排到中上游。
有学者称范家小学“让教育回归了育人的本质”,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教育模式在国内的教育环境下,并不具有“普适性”。言下之意是,如此“放养”很难在城市激烈竞争中取胜,很难升入“重点”中学。对此我们很难否定,这正是生活的苦涩之处。但范家小学的模式也让我们沉思:那种“压榨”孩子童年、透支孩子健康的做法,到底对不对?日夜困扰我们的剧场效应、教育焦虑,何时才能摆脱?是否非如此不可?
一些人已经开始行动。比如报道中提及,2019年秋季开学时,范家小学迎来了从外地转来的11名学生。很多地方也高度重视孩子的视力问题。比如,青岛市教育局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青岛市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如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改善视觉环境、保障学生睡眠时间、强化户外体育锻炼、加强视力健康管理等,也成为公众广泛关注的问题。
而今,教育竞争已呈白热化。为人父母,只希望这种竞争是良性的、健康的。在刚刚步入的21世纪20年代,希望教育方式少“压榨”一点孩子的童年,让他们看得更远一些,未来也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