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21-教育·资讯

孔子学生听课笔记中的君子和小人

新闻    时间:2018年06月14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最早将“君子”和“小人”对立比较的是《论语》。《论语》采用的是语录体,现在一般认为其来源是孔子及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对话集结而成。直白地说,《论语》可以看作孔子门生上课做的课堂笔记,被保留下来,成为了后世经典。自然读起来《论语》,就好像有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有一种言传身教的感觉。
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里面统计,《论语》中出现“君子”的次数有107次,“小人”出现有24次。在《论语》中出现的“君子”和“小人”一般分作两类。一类是承袭前人,“君子”泛指贵族;“小人”则是指平民阶级。另一类就是孔子及其门生所引申出来的概念,“君子”是指那些有着高尚道德的人,接近于现代的“君子”,类似于英文中的“Gentleman”;“小人”则反之。
运用当下流行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在《论语》中明显的君子与小人的对比有18次。这些除去以地位划分的6处之外,还有12处是以道德水平来划分的。从其中的论述可以看到,君子具备的品格是忠信、有个性、有格局、有敬畏之心,与之对比的小人则性格相反。而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是“仁”。
毫无疑问,《论语》为后世之君子立下了一套规范。那么为什么孔子这么重视君子呢?纵观孔子的一生,周游列国,讲学入仕,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能有实践之地,建立心目中的“理想国”,也就是恢复氏族社会“仁孝至爱”的传统。在孔子心中,能够称得上君子圣人的莫过于尧、舜、禹。他希望当权者能学君子之风,德才配位,这样才能实现政通人和的局面。
因为,历史的车轮永远只有一个方向,氏族社会已经成为过往。孔子所处的奴隶制中后期,各国征战连连,礼乐崩坏,小人横行,君子落寞。虽然,孔子所倡导的理念在当时没有实施,但在400年之后,儒术独尊,经后世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古典文明中的一颗耀眼的思想明珠。
在当今社会,《论语》中的“君子”性格仍有现实意义。试想,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些有胸怀的君子,那么路怒、斗殴的现象就可能会少发生;如果群体与群体之间多一些有包容的君子,那冲突暴力事件就会少发生;如果国与国之间多些和谐的君子,那么战争流血事件就会少一些。
李泽厚说《论语》中的思想是中国人的“心魂”。人类即将迈入AI智能时代。有着超强大脑的机器人,在记忆力和大数据运算上,必将远远地将人类抛在脚下。但与机器不同,人类独有的“灵魂”是无法被运算出来的,这也是人类未来将掌控全局的奥秘所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常怀“君子之心”。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 赵晓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