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QL08-沙子口新闻

20170319000876

新闻    时间:2017年03月21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沙子口居民 王明伦

清明时节的崂山,才稍微露出几分早春的模样。阴坡的草木尚未脱去枯黄的冬衣,向阳处的植物亦睡眼朦胧。只有解冻的河水潺潺流淌,以悦耳的琴音,呼唤着游人的脚步。
将车泊好,我们一行人便登上了景区的旅游大巴。这是最早发出的一班游览车。广播中的景点介绍如蜻蜓点水,坐在车中的游客更是走马观花。骆驼头、黑虎峰、玉笙涧、小丹丘……外九水这些著名的景观像蒙太奇镜头一样在车窗外一晃而过,在每个人的心中都留下一丝遗憾。
下了车,大家徒步前行。近年新修的木栈道贴着山根曲折延伸,虽方便了游人,但这条土黄色的“长龙”在满坡青松中显得十分突兀,怎么看怎么煞风景。路上游人寥寥,整片山谷空寂无声,营造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幽静来。
悬空架设的木栈道傍崖靠河。近水处的野生腊梅已绽开出黄色的花朵,似在欢迎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它的枝条上还缠绕着缕缕枯草,那是去年夏日山洪经过时留下的吻痕。石拱桥下,有几位早来的游客在潭边戏水,崖根处露出一个黑黝黝的山洞,不知是否是仙人留下的遗迹。回望来处,只见涧谷中云雾缭绕,远方峰峦忽隐忽现,让这片秀丽的山水变得更加神幻莫测。著名作家梁实秋曾来过北九水,他在《忆青岛》一文中写道:“清流汩汩,到此尘虑全消。舍车扶策步行上山,仰视峰嶝,但见参差翳日,大块的青石陡峭如削,绝似山水画中之大斧劈的皴法,而且牛山濯濯,没有什么迎客松五老松之类的点缀,所以显得十分荒野。”
重新规划后的北九水多了些人工修饰的痕迹,远不如当年沈鸿烈时代的天然纯朴。几处潭水均以老庄之句勒石为铭,涂成孔雀蓝色的字迹带些张扬,显得与静如处子的潭水和道家所崇尚的清静无为之境不甚协调。
行走间,一个凉亭进入视线。亭子临河,红柱黄盖,宛若出水芙蓉。石桌旁空无一人,似等待游人过去落坐。无奈前路尚远,大家无缘去体验那种临水沐风、飘然欲仙的感觉。注目对面,一堵色彩斑斓的石壁如彩凤展翅,河谷中的山石上刻有汉简体的“飞凤崖”三字。而那座立面平削的“大夫石”,则像一位满腹经纶的殿前老臣,双臂下垂,默然肃立,让人顿生几分敬仰之情。河谷北岸有一赭黄色的山岩,名曰“锦帆嶂”,几条纵横裂纹如桅如绳,恰似一叶扬起的风帆。我以此石为背景给几位年轻人拍了一张合影,祝福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太阳已经爬到山顶,涧谷中的温度开始上升。在一块探空而出的巨石上,大家坐下来小憩。几株不知名字的植物从落叶中拱出身来,钟状的花朵呈蓝紫色,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十分漂亮。环视四周,只见对面涧谷中有塔影闪现,石塔貌似古旧,却是前些年新建的景观之一。
与两岸景色浑然一体的石阶路傍河而行,这条观景山道历史悠久,为二十世纪30年代沈鸿烈主政青岛市所修建。沈鸿烈在开发崂山旅游事业方面颇有建树,很多当年修建的基础设施至今仍在惠及后人。大家一边走一边感慨,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二龙门”前。此处谷口逼仄,危岩欲坠,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横铺的岩石重重叠叠,石缝中嵌满了各种镍币。这一做法不知源于何种习俗和传说,但恐怕主要是人云亦云的跟风行为。与别处不同的是,这段路上立有铁制栏杆和铁链,据说此处夏日雨后洪水滔滔,经常发生险情。可惜眼下水流细小,让人无法想象出那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
过了大龙门,便进入“鱼鳞峡”,河中水流平缓,清澈见底。微风起处,碧波荡漾,犹如鱼鳞闪闪发光。行不多远,已经来到涧谷的尽头。柳暗花明处,忽闻水声急,只见一道飞瀑从石罅间滚滚而下,注入下方的潭中。北侧赭黄色的崖壁上,刻有楷书的“潮音瀑”三字,这便是崂山十二景之一的“岩瀑潮音”。瀑布右上方有座“观瀑亭”,行书的亭额为沈鸿烈所书。站在亭中俯视,只见瀑水喷珠溅玉,涛声灌耳。清澈的潭水蓝如染缸,因此得名“靛缸湾”。正当大家沉醉于仙山秀水之际,大量的游客已经拥来。一时间人声鼎沸,嘈杂之音盖过了哗哗的水声。我们只好转道北上,奔向下一个目标——蔚竹庵。
通往蔚竹庵的山路十分陡峭,使人举步维艰。忽然,有人发现了对面山峰上的“靴子石”,按图索骥,著名的“石镇狮身人面石”也很快进入视线。众人纷纷举起相机拍照,让这些奇峰怪石成为永恒的画面。如此走走停停,临近中午时分才攀到山巅的“留韵亭”。凭栏远眺,风景如画。北方万峰叠翠,南面松涛起伏。石阶旁边的一株崂山赤松如龙盘曲,引得游人争相与之合影。
再动身时,山路已全为下坡,穿行在高大的落叶松林中,大家的脚步都变得轻快起来。翻过一道山脊,蔚竹庵那青灰色的建筑已隐约可见。此时,众人已是饥肠辘辘,于是便在河畔找了个干净的石台,坐下来用餐。与一路所经过的地方不同,这条涧谷全被大片的绿竹所覆盖,虽然现在新叶尚未长出,但满山翠色仍让人赏心悦目。饭菜虽简陋,但风景绝佳,称得上秀色可餐。
蔚竹庵今称“蔚竹观”,从刻在庙后山岩上的碑文中得知,该庙原名“蔚儿铺”,于明万历十七年由宋冲儒真人创建。该庙历史上曾一度僧道交替住持,“文革”中遭受浩劫,庙内文物、神像全被焚毁,房屋划归林场使用。重修后的庙宇仍保留了原有的规模,主殿为三清殿,供奉真武及三官。
俗话说“清明难得晴”,从庙内出来,刚才还晴朗的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仿佛在提醒我们赶紧下山。想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赶,大家顾不得仔细浏览,三步并作两步往山下走去。谁知刚刚走到“凤凰崮”那儿,便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虽然霏霏细雨让道路变得更加湿滑,但我毫无古人诗中那份“欲断魂”的惆怅。我的心,早已沉浸在这明丽的山水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