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0-朝花周刊

>>>动机与理念 始于对自然的探索欲,为极端天气留存数据

新闻    时间:2023年08月26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摄影、对风暴摄影感兴趣的?为什么追风?请介绍一下你的追风历程。
苏镝坷:广义上的追风(云追风)2014年就开始了,2014年我看到世界摄影大赛一等奖的照片,当时非常感兴趣,随后我详细了解了这张照片背后的台风海燕,以及气象背景,可以说就此入坑,也因为这个选择了摄影作为自己的专业。
狭义上的追风(指主动奔走,并寻找天气现象拍摄)在2018~2019年,2018年我开始探究气象相关的摄影题材,尝试拍摄,真正大规模开始是在2019~2020年。我希望深入风暴的核心深处,以电影摄影的方式拍摄灾难性的狂暴画面,让更多人了解激烈天气的真实画面。我也拍摄了大量风暴图片和延时摄影。
当然我并不是全拍气象,但大多数和自然有关。对我来说更侧重台风的追击,近几年追击的台风有2019年利奇马、米娜,2021年烟花,2023年杜苏芮,拍摄了一系列它们过境的画面和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除了追击台风、雷暴,以及常规天象如彩虹、奇云之外,我们也追过初雪、寒潮、洪水、沙尘暴,总共追击了上百个天气系统。我应该算是广义上的追风者,会关注所有类型的天气过程。追击里程超过5万公里。
记者:你第一次拍摄台风的时候,会紧张或害怕吗?是什么驱使你开启“追风”之旅?
苏镝坷:会,实际上我根本不知道我即将面对的是什么,我第一次拍台风是2019年利奇马,当时我也是属于略微保守的追风,只想验证一下追风摄影的可行性,所以没有在台风最猛烈的时刻进入它的核心区,但靠近台风核心的时候还是遇到了非常强大的风雨。至于动机,我觉得可以归为一个很简单的原因,那就是人类最本真的对自然的探索欲。
记者:你觉得气象或者风暴,最初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苏镝坷:最吸引的地方莫过于风暴本身作为自然之物的魅力,风暴系统可以说是大自然的艺术品,形成风暴需要各种要素,比如不同高度的风的变化,以及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完美配合才能酝酿风暴,这就好比画家绘制一幅作品,需要最优质的画布,最高品质的颜料,以及最合适的灵感,风暴的形成过程非常具有美学特质,更不用说风暴从外观上体现出来的那种视觉张力了。
记者:你一直倡导追风理念,在你看来,更多的追风者意味着什么?
苏镝坷:我想从主动追风者角度来谈谈追风的意义。大家都知道,台风的24小时预报准确率目前还不到50公里,如果论及登陆,误差还要更大。所以,中心化的追击,很可能跑偏;但在全国那么多追风者的主动追击之下,肯定会有人抵达中心,有人在核心区的北侧,有人在南侧,有人在外围区,有人在倒槽区。这样一来,实地追风者就会形成一个社会化的观测网络,可以留存天气要素、灾损、实时画面和视频等多维信息,对服务和科研非常有用。
记者:追风常需要千里奔袭,过程很危险和艰苦吧?常规的情况是怎样的?最大的困难或危险是什么?追逐拍摄风暴过程中,怎样防范风险保障安全?
苏镝坷:不妨看看《风暴之下》和《追风日志》,里面基本就是我们追风的常态,我们几乎全程在车里。如果追击强对流,我们会穿越暴风雨,有时还有雷暴大风冰雹;如果追击台风,我们可能要顶着持续飓风的风力作业。
每一次追风的地点和路径都需要规划,最大的危险来自于可能倒伏的树木,电线杆,空中飞下来的建筑碎片,深积水,打滑的泥地,反过来思考就是安全的适合追风的位置。当然实际的追击中还需要有瞬间的意识灵感和决策能力。

>>>准备与决策
说走就走的旅程,和自然规律及不确定性“捉迷藏”

记者:请你为大家科普一下,“追风暴”需要哪些器材或者技能?
苏镝坷:实际上,拿追风来说,只需要一台手机就可以追风了,当然追风者必须具有最基础的气象常识,比如要知道不同天气系统,包括强对流风暴和台风的结构及运转机理,才能更好地判断天气系统的走向和发展趋势,这不只是为了追到风暴,更重要的是用这些知识保护自己的安全。如果要拍摄风暴,那最好也需要一台相机,这样可以让相机承担所有有关摄影的任务,而手机则继续用于查询信息。如果想要记录一些数据,我会建议使用一些手持的仪器,比如追击台风可以携带手持风速计,用来验证风速。
常规来说,需要电影摄影机,照相机(静态图片摄影),GoPro(运动相机),无人机,便携气象站,电脑。我搭档也会携带一个单反相机。
记者:拍摄和记录风暴过程中,可能涉及很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例如气象学、地理学、物理学、通讯导航等内容,你是怎样去学习和提升的?追风过程中,会得到专业的帮助或支持吗?
苏镝坷:既要有读书也得有实践中的摸爬滚打,对我来说大部分的知识都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对应学习的。最开始我追风就是个摄影师,结果到现在因为追风学了很多地理、通讯、编程、数据处理等学科知识,而我也和许多跨学科的朋友交流合作了不少,有时候甚至也会一起追风,这样一来就能强强联合。
记者:你说追风很多时候是“说走就走的旅程”,来得及准备吗?根据预判追逐台风的时候,会提前做攻略吗?台风轨迹常常难以预测,遇到台风突然转弯,又将如何处置?
苏镝坷:这正是追风困难的地方,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反过来其实也很有意思,我们一直在用人类拥有的知识去跟自然的运行规律及更多不确定性玩“捉迷藏”游戏。
说走就走基本上就是通完电话认为可以追,就直接迅速买票和收拾东西,最快的一次我和我追风伙伴通完电话之后1小时我们就在高铁上汇合了,然后就赶往山东开始了一场特种兵追风之旅。
记者:分析一下今夏台风杜苏芮、卡努的情况吧,你是怎样去追这两个台风的?杜苏芮导致北京、河北大水汪洋,东三省也深受其害,你的追风旅程是否也受到影响?
苏镝坷:追击台风杜苏芮时,各个预报系统对其路径预测一直反复横跳,从最开始登陆广东地区到后面指向台湾地区,又调到了指向华东沿海,结果最后两天,预报认为台风将擦过台湾岛,登陆厦门。于是我们光速买了到厦门的车票,开始追击。
与之前不一样的是,这一次追击我几乎是单人行动,我最大的挑战便是在一个人为主力的情况下,完成这次任务。我们这次的任务很复杂,除了要拍摄《风暴之下2》的纪录片素材之外,还携带了与南科大项目合作的科研仪器,以及我们自己的气象站,这些东西都需要精确无误地送到台风中心。
7月26日,天气预报说台风杜苏芮将在两天之后登陆,按道理这种级别的台风应该早早开始准备,但是台风最终登陆地,直到登陆前24小时都没有决定下来,甚至是我们已经在厦门以南的漳州都住下了,准备迎接次日上午8点的登陆时,它的路径又发生了跳动,“北移了!”于是我只能连夜开车,从漳州外部绕过了主干道全部封闭的厦门,最终到达泉州南部的晋江市。
卡努是一个典型的台风转弯,我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转弯的可能,规划上谨慎行事,先不过早敲定行程,所以当它真的转向时我们的心态也非常平静。
记者:《我站在风暴中心》出版的时候,你恰好大学毕业,是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吗?目前是在学还是工作?对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有何规划?
苏镝坷:的确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我会继续在中传读研究生,方向是视听创作,狭义上就是纪录片创作,至少在2年内我还会继续创作,保留学生身份。关于工作我还没有确定下来,有可能继续做账号,也有可能从事影视相关工作,但大概率和影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