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4-在青岛 阅读世界

半岛都市报

在青岛 阅读世界
2023年04月22日

再写三千里汉江,致敬母亲河

新作《汉江绝唱》面世,杨志鹏受访畅谈阅读与写作

新闻    时间:2023年04月22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日前,作家杨志鹏的最新长篇小说《汉江绝唱》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继《唱河渡》后又一部书写汉江的作品,以三千里汉江变幻莫测的绝世吟唱,将汉江航运的百年变迁与中国时代风云变幻融为一体,抒写出一部人文地理的百年史诗。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时,杨志鹏介绍了《汉江绝唱》的创作缘由与写作历程,对书中主人公进行了性格及命运的解析,并分享了他小说创作的心得感悟,以及他的阅读与写作生活。即将迎来世界读书日,杨志鹏说:“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读书一定会增加人生的厚度,在许多关键时刻不至于因为认知的局限,而做出愚蠢的选择和反应。”

致敬母亲河
创作是生命积淀的必然

记者:请谈一下新作《汉江绝唱》的创作缘由和契机,这本书与上一本《唱河渡》有何关联或因果?
杨志鹏:江河文明时代,汉江第一大峡谷——黄金峡,被称为汉江航运的黄金要道。我出生在黄金峡入口处洋县镇江村,与汉江有过生死之交。我一直想写一部关于汉江的作品,《唱河渡》的创作给了我一次机会,但写完后似乎意犹未尽。似乎冥冥之中有定数,我在游走黄金峡时,结识了渭门村曾经有过太公(舵手)经历的楚勇先生,他讲述黄金峡的故事,谈话激活了我对汉江的全部记忆,强烈的冲动促使我决定创作《汉江绝唱》。
如果没有《唱河渡》的创作,就没有《汉江绝唱》的起因。创作许多时候是奇妙的,既是生命中的偶然,也是生命经历积淀后的必然,只是需要一个突然的机缘激活她。
记者:您的《汉江绝唱》写了家族、个人在时代的沉浮,请您评价一下主人公褚瑞生吧,他是怎样的性格?有哪些特质和亮点?在时代洪流面前表现出了怎样的能力及人生际遇?这可能涉及性格与命运的辩证关系,您是怎样理解的?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您的看法呢?您怎样看待人生的必然与偶然问题?
杨志鹏:褚瑞生是贯穿《汉江绝唱》的中心人物,他总能在每一个历史节点选择超前行动,使家族和他个人的运势得到最佳结果。在民国政府组建新的汉江管理体系时,他在父亲助力下,拿下黄金峡水道管理权,组建了自有武装,成为少校保安队长;在红色政权诞生前夕,他投诚起义躲过一劫;在公私合营时,他将自己的船帮无偿捐赠给国家。他似乎聪明无比,可他的人生如同黄金峡二十四条险滩,不断遭遇一个又一个惊险场景,与三个女人结下不解之缘,在不断遭遇爱情悲剧时,却创造了汉江船运的辉煌。他百岁即将离世之际,关于故乡故土真正含义的遗言,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乡愁的认知。可他的人生充满了苦难和艰辛,说明个体生命在时代大潮中的选择是有限的。然而他仍然体现出“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精神力量。
褚瑞生的命运,是由他坚忍、善良、懂得接纳与放弃的性格决定的。古圣先贤所说的“命运一半掌握在自己手里”,是在强调学会修正自己性格中的缺陷。改变性格从“心”入手,学会面对一切。人生中看似偶然的结果,实际是性格对每个际遇的当下反映累积的必然结局。
记者:您写这部作品是为致敬故乡吗?您希望读者从中读到什么?
杨志鹏:汉江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据专家考证,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第一代炎帝就出生在汉江流域的汉中洋县,其后他随母亲溯江而上到达宝鸡继承了帝位。我在汉江边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我与汉江有着生死之交,我用全部心力打造《汉江绝唱》,就是以此向给了我生命源泉的母亲河致敬!我相信这部作品会因这条伟大的河流而被时间所记取。

厚积薄发
大部分内容在青岛完成

记者:小说中的人物有现实中的原型吗?这么一部皇皇巨著人物多关系庞杂,您是如何条分缕析层层推进的?都说小说是结构的艺术,您是如何架构您这部作品的?您是否愿意谈谈您文字背后的努力与辛劳?
杨志鹏:我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数是有原型的,《汉江绝唱》中的褚瑞生、吴宝山、孙天成,都有故事的源头和人物的原型。尽管最终书中的人物与原型相差甚远,但创作中爆点的引燃,一定是来自人物原型的启发。
长篇小说确实是结构的艺术,如同一幢美观、宏伟的建筑,情节构成了建筑框架,细节组成了必不可少、无懈可击的局部填充和特色,语言则是整个结构艺术的外部和内部的精细装修。《汉江绝唱》的构建层层递进,由三层结构组成,第一层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临终关怀而搭建,在智者对亡者不断的呼唤中,为故事的行进设置了明晰的路标;第二层是由汉江第一大峡谷——黄金峡的旅游开发移民搬迁引发的现实冲突构成的,它是整部作品存在的当下理由和引子;第三层是由褚瑞生的百年人生的历程所构成,它是整部作品的核心和血肉。三层结构相互映衬,相互支撑,最终完成了这一宏大工程。
一部长篇作品的诞生,是对写作者人生经验积累、知识储备与见识、心灵空间开发的综合考验,厚积薄发才会有比较高的成功率。其中的艰苦和辛劳,任何语言的表达和总结,都已经变成了事后的重述,由于记忆、心理和描述的偏差,已经远远不是当时的本来面目。
记者:读者往往对作家的写作好奇。您这部60万字的作品是怎样炼成的?您写作了多长时间?在青岛还是汉中完成的作品?创作历程怎样?是否遇到过困难?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记忆与读者们分享?
杨志鹏:从落笔到完成,第一稿从2021年5月11日至2022年1月16日,用了整整八个月时间,其后的多次打磨一直持续到出版社发排前的2023年3月7日。写作时曾游走于汉中、西安、北京、呼和浩特、青岛,但其中大部分内容是在青岛完成的。
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因为这部作品跨度大,涉及到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生活背景。要保证这些细节的真实性,就必须下功夫搞清。比如抗战时期中国的货币相当复杂,各地交易中既有法币、银元,也有其他地方货币,除了查找资料外,我专门拜访了有关专家学者,这在我的作品后记中有详细的说明。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情节之一,是土匪吴宝山在锅滩街争夺抵债的姑娘吴点点,融入了江河、武术、山歌、货币、风情、民俗等多种元素,气势磅礴而细腻抒情,力求达到经典小说的叙事高度。

是忠实朋友
好书可增加人生厚度

记者:想了解一下您的阅读与写作习惯,您日常阅读多吗?都爱读什么类型、或哪些作家的作品?您是每天都在写作吗?都是什么时间写作?您的写作有何诀窍?或者您有哪些经验、心得与写作爱好者分享?
杨志鹏:我的阅读并无严格计划,每天读几页几十页书是我的习惯,但我对阅读的书籍有严格的选择,一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经典作品,二是中外哲人和智者的传记,三是有经验的阅读者推荐的书籍。好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永不背叛的忠实朋友。
由于长期的心灵训练,我写作不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即使在人流如梭一片嘈杂的环境中,我依然能安静写作。我不喜欢把自己关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苦思冥想,而是背起行囊在游走中写作,其中不少的文字是在乘坐高铁或飞机的途中写成的。
我大多数时间处在阅读和写作状态,但并没有严格的计划,有感而发,顺其自然。
要说有什么写作技巧,首先要做好对“心”的训练,一颗沉静的心,如同一面镜子,自然会映照出世间万象。生命的本质是鲜活的,当“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创作中你过往的经历、经验、看过听过,甚至想象空间都会全部展现。由于世界本来面目不是思考和构思的结果,而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中国的老祖宗叫它“道法自然”。
小说中有许多令人兴奋激动或悲伤落泪的情节和细节,每每写到这些地方,我提醒自己,文字流动的气韵应该是平缓而舒畅的,只有平缓舒畅的气韵才是文字的流动处在良性状态,否则会破坏作品的审美和读者阅读时的心理状态。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智慧的流露,而不是妄念和情绪的杂乱起伏,它传达给读者的信息一定是悲悯和智慧的,即使生活中遭遇了何等的残酷不幸,尊重生命是每个人唯一的选择,即使仅仅活着,也是对生命的最高礼赞。世界的丰富多彩,是因为生命的存在才有了意义。
记者:即将迎来世界读书日,您有什么话对读者说?您愿意分享自己日常爱读的书单吗?
杨志鹏: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读书一定会增加人生的厚度,在许多关键时刻不至于因为认知的局限,而做出愚蠢的选择和反应。
书单纯粹是个人爱好的选择,推荐书单有很大风险,因为你某件事情看似做得成功,会被认为因为读了那些书,这会误导别人,因为人生所谓的成功是众缘和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