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4-人文青岛

半岛都市报

人文青岛
2023年02月06日

求学青岛

成绩优异,执教母校

新闻    时间:2023年02月06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梅花开处送君行,节过中秋月又明。
垂白高堂游子梦,艰难远道弟兄情。
风生海国寒应早,兵满家园盗益横。
离乱未容姜被稳,更堪孤雁叫声声。
刘少文的这篇《寄怀季三弟》,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兄弟之情。来自诸城东武刘氏的两兄弟,在青岛闯荡。一位是为青岛留下近代城市史话的诗人、教育家,一位是济世救人、闻名遐迩的中医专家,他们也是东武刘氏家族文、医的代表。
刘季三的儿子,青岛医学专家、文史学者刘镜如先生在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伯父刘少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博学多才,“每次去伯父家,我都很紧张,因为他治学严谨,对我要求也高,看到我就会叫我过去,考我最近读的书”。所以,在刘镜如童年的记忆中,伯父是严厉的,这恐怕也是作为老师的“职业病”。
刘少文是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在青岛四十多年,最后病逝在崇德中学的员工宿舍里。他为教书育人竭尽一生,最终倒下了。闻此噩耗,全校师生开追悼会为其送灵,同学为他立碑,葬于湛山公墓。
“为了纪念伯父,我的三伯父和父亲收集了他的诗稿,通过父亲的讲述和诗稿,我也更加了解了大伯父”,刘镜如先生给半岛记者讲述了伯父的生平和经历。
刘少文,原名刘筠,号秋溪,东武刘氏十四世。1888年出生在山东诸城逄哥庄,一个诗书继世之家。东武刘氏为名门望族。因出了文正公刘统勋、文清公刘墉、文恭公刘镮之三公和刘统勋、刘墉父子两代宰相,而获乾隆亲书“清爱堂”的匾额,赐诗“海岱高门第”。刘少文的曾祖刘大河和祖父刘象枢都是前清监生,父亲刘炎昌(景文)是十三世,一生致力于岐黄,焚膏夜读,终生不懈,崇尚医德,绵泽乡里。刘景文和夫人冯氏育有五子,长子少文,三子稚文,五子季三,另外两子早殇。
弟弟刘季三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走上从医的道路。而刘少文则在家庭的熏陶下,熟读《四书》《五经》,强记博识,刻苦攻读,培养了一生献身文学与教育的恒远志向。
求学的道路是漫长的,刘少文未曾停下脚步。
礼贤书院,一座由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开办的学校,在上海路上开启了“见贤思齐”之路。1903年,新校舍落成,“这是一所中国式的学校,包括它的建筑布局。学校的房屋各自封闭,并以著名的中国建房风格结为单独的院落。踏入正门,可以看到一个正方形的院子,四周被教室包围起来。与此相连的东院面积较大,里面设有学生宿舍……”卫礼贤与妻子卫美懿在《我们在青岛的学校》中这样描述礼贤书院。
第二年,刘少文来到青岛,考入礼贤书院,师从卫礼贤学习中西课程,对他的人生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影响很大。深厚的家学渊源,让刘少文脱颖而出,成绩优异,并获得了赴德留学的机会。
人生路,总是伴随着遗憾。刘少文没能赴德留学,父亲病了,作为长子,他必须回去主持家务,所以只得放弃这次机会,选择留校任教,以便随时能回家照顾父亲。闲暇时刻,他将自己的情感付诸诗篇,形成了早期的《秋溪诗稿》。
1914年,日德青岛战争爆发,坚守在青岛的卫礼贤经历了平生以来最恐怖、最真实的战火洗礼。日军的狂轰乱炸,让学校遭到重创,卫礼贤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们的房子也没能逃离被炮击的命运,一枚炮弹炸飞了学校屋顶的一角”,“我去学校那边看望大家,在前厅的一个角落的血泊里躺着一个学生,远处又是一个伤得似乎更重。我走向礼堂,无助的人们聚集在那里……”
刘少文只得离开青岛,返回故里。
“有这么一个地方,本是初次相逢,却让你觉得是久别多年的故土,一次短暂的邂逅,便再也无法相忘”,青岛和礼贤中学,对于刘少文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