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06-城事关注

半岛都市报

城事关注
2022年12月06日

寒夜出海“蛎蛎”皆辛苦 四小时拉回一万六千斤

红岛海蛎子开捞,记者深夜跟随渔民海上探访

新闻    时间:2022年12月06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桂东

进入12月份,经历了半年多的等待后,红岛海蛎子迎来了收获期。由于受潮水影响,渔民都是深夜出海,运用特殊的渔具,像农民耕地一样,在海里收获海蛎子。近日,记者就跟随红岛的渔民,一起出海探访捕捞海蛎子的过程。四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一艘渔船就捞回一万六千余斤海蛎子。不过,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成活的,上岸分拣以后,大约只有3成是可以食用的。进入寒冬以后,渔民们也迎来了最辛苦的季节,在海上如果不干活,三层羽绒服都能被寒风吹透……
寒冬深夜出海捕捞海蛎子
12月2日晚上8时许,记者准时来到了红岛渔港码头。寒潮过后,气温虽然有所回升,但是在码头上,海风还是吹得让人头疼。在码头上,有不少渔船都亮着大灯。渔民陆续来到码头,准备出海收获今冬第一船海蛎子。
养殖户曲先生说,每年到了夏季,气温开始升高的时候,海蛎子就进入繁殖期。进入冬季以后,才慢慢进入了收获期。从10月下旬,渔民们开始放养海蛎子苗,一直忙到11月底。
“放完苗后,之前放养的海蛎子也进入了收获季。”曲先生说,进入12月份,胶州湾的海蛎子就陆续迎来了大丰收的季节。而且,进入冬天以后,海蛎子也比较肥美。
但对于出海作业的渔民而言,海上的风浪却不怎么友好。曲先生介绍,12月初,青岛迎来了一次寒潮降温天气,受大风影响,渔船都回港休整。12月2日,今冬最强寒潮刚过去,养殖户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今冬第一次捕捞作业。
曲先生介绍,渔民出海主要还是看潮水。回码头的时候,一般会赶在涨潮的时候回去。这样卸货的时候会比较方便。由于受近期潮水的影响,出海的渔民们选择在晚上8点左右出海,凌晨一两点钟回码头。随着潮汐的变化,这个时间也会延后。
虽然寒潮已经过去,气温也略有回升。但是到了晚上,气温还是比较低。对于出海作业的渔民而言,这也是一年当中最难熬的时间。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出海打鱼的渔民已经陆续不再出海了。”曲先生说,对于养殖海蛎子的渔民而言,寒冷的冬天正是他们最忙的时候。跟船出海,一定要做好保暖。
晚上8时许,由于正值落潮,码头距离渔船还有两米多高。渔船停放的位置,也没有台阶可以下去。在渔民的帮助下,记者抓住了船上的绳索,跳上了岸边的一艘船。随后,又穿过了两艘船,才到了晚上要出海作业的渔船。
由于是近海作业,10多米长的渔船上并没有驾驶舱,全部都是露天的。整条渔船上共有5人,他们分工也非常明确。船长负责开船,另外四人分为两组,负责打捞海蛎子然后装袋。经过简单的检查以后,渔船开始往养殖的海域出发。

铁犁耕海,如同刨花生
海蛎子的养殖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吊养,另外一种就是底播养殖。吊养的方式,收获的时候比较简单,只要开船到养殖海域,用手捞上来就可以了。在胶州湾,养殖户普遍采用的是底播养殖。就是将海蛎子苗撒到海里,让它们在海底自然生长。
“一般海螺价值比较高,可以请潜水员来捞,海蛎子都是用专门的渔网。”于船长给记者介绍起了他们的网具。在网兜的最下方,是一个三角形的铁架子。“这个铁架子有两三百斤,一两个人根本搬不动。”于船长说,他们在大海里捞海蛎子,跟农民在土地里刨地瓜、花生差不多。这个两三百斤的大铁架,就是他们“耕地”的犁耙。
晚上8时30分许,经过30分钟左右的航行,渔船终于来到了预定的养殖区。记者看到,在渔船上,还准备了四根六七米的长竹竿,竹竿上绑着浮标以及闪烁的红灯。
到达区域后,师傅按照顺序将四根竹竿放到了海里,围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区域。“长度一百米左右,宽度四五十米。”于船长说,这一片大概十几亩地,就是今晚他们工作的区域。整个作业的过程,就是按照顺序在海底打捞,一般得打捞四五遍。打捞的次数也不固定,看当时放苗的情况如何。如果放的苗多,打捞的次数就少一点。
放置好了浮标以后,于船长就将船头摆正。四个渔民分为两组,分别在船的两侧将渔网放下。渔网就是两个大网兜,可以将耙上来的海蛎子收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