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07-城事看点

半岛都市报

城事看点
2022年07月05日

留住最后的“小鲍岛”

青岛新增长山路和阳信路历史文化街区,记者走进老街倾听光阴的故事

新闻    时间:2022年07月05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钟迎雪

“长山路是小鲍岛地区唯一的历史遗留了,再不保护小鲍岛就彻底消失了!”让青岛土著王清波欣喜的是,他的愿望将变成现实。
近日,《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通过住建部组织的专家评审,规划在全市域范围新增各类保护要素2000余项,新增阳信路历史文化街区、长山路历史文化街区2片历史文化街区。住建部以及专家团队一致认为,该规划在全国范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示范性,并提出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成果的意见建议。
一个个老街区,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也蕴藏着无数零落在风中的故事。阳信路和长山路,走过岁月长河,终于登上了新生的“码头”……
1
学校云集星光烁
盛开乐坛姊妹花

王清波,85后,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从小在里院长大,爱好收藏建筑故事。在搬离里院的9年中,他无数次“回家”,将里院的修缮翻新记录下来,系统地整理老街区的变化,拍下近千张照片……2021年4月,记者曾跟访王清波前往更新中的广兴里,时隔一年,6月20日他再一次当起记者的“导游”。
在王清波嘴中,再多词语都难以形容对青岛老生活的感情。阳信路南侧入口,在路牌后面,一家早餐店映入眼帘,热气腾腾的甜沫,香味四溢的馅饼,诉说着沿街居民油盐酱醋、锅碗瓢盆的市井生活。
阳信路南起上海路,北到德平路。阳信路不宽,单次只能通行一辆车,路边法国梧桐遍布,每片树叶都长满往事。
王清波介绍,早在上世纪初,青岛阳信路、上海路及几条邻路曾是学校集中的区域,先后开办礼贤中学、德华学校、淑范女校、文德女中、东文书院、尚德小学等。随着历史演变,后来又有四中、八中、九中、十中、十一中,上海路小学、武定路小学、临清路小学、陵县路小学多所学校。还有多家医院齐聚此地,因而阳信路历史文化街区被赋予了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
记者和王清波沿着小路一路北行,来到阳信路4号,这是座独栋别墅,爬山虎染绿了一整面墙,窗户已经破烂甚至没有玻璃。因为门口没有落锁,记者便走进去一探究竟,一进门便是精致的圆形石头小拱门,砖瓦已经破败外露,整块石头堆砌的台阶结实且具有年代感。沿着台阶上去,地面砖缝隙中长了很多杂草,木门开着,一进屋便闻到一股老房的霉味,脚踩木板,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
青岛的老别墅藏着神秘的故事,也带着一种神秘的力量,阳信路4号也是如此。青岛老城区遍布着许多名人故居,在建筑门口一般都会有故居主人与一些历史故事介绍,或许是还未保护开发,或许是还未动工,在这座别墅门口,记者并没有看到详细的文字介绍。
“相传这座别墅的设计建造者是‘栈桥白干’的创始人,有很多设计匠心,诸如大门入口的影壁。”王清波站在院内跟记者介绍,根据他掌握的史料记载以及一些老辈相传,阳信路4号别墅是著名的王宣忱、王重生、王复生故居。王宣忱,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宗教家、翻译家、实业家,山东昌乐人。这栋别墅便是王宣忱1928年亲自设计建造的,仿照西方建筑设计。王宣忱曾与德国商人在青岛创办山东第一个长途客运公司,后又创立华北商行、建设冷藏库,将胶济铁路沿线盛产的鸡蛋收购加工销往美国;创办华北酒精厂,利用胶东盛产的地瓜酿造白酒及工业、医药用酒精,行销全国。王宣忱晚年还投身教育,成了尚德小学(上海路小学的前身)的校长。除了尚德小学,王宣忱还参与合办一所女子中学——文德女子中学,也就是后来的青岛八中。
别墅周围,是几间后来搭建的小屋,基本上都挂着锁。在靠别墅最近的小屋内,记者看到贴有封条,内容是“阳信路4至6号地块房屋置换项目”,落款时间是2022年5月17日。别墅墙上,爬山虎一片绿意,院内一角,粉色绣球花开正艳,给别墅小院增添了几分生机……
“别墅虽破败,却能想象出从屋内传来的优美旋律。琴岛,名不虚传。”王清波介绍,王宣忱十分注重教育,格外关注女儿王重生、王复生的教育。在上世纪40年代,王重生、王复生曾是享誉岛城乐坛的钢琴姊妹花,两人都曾到美国进修音乐课程。回到青岛以后,她们不仅在校内教课,还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学习,优美的琴声和歌声更是成为音乐爱好者崇拜的偶像。王重生后来成为青岛著名的钢琴教师,桃李满天下,现在国内不少钢琴演奏家都是她的学生,这也给“琴岛”增添了几分韵味。
“我想多拍几张照片,留下旧貌,更愿意来看看更新后的别墅新容。”王清波站在这栋饱经近百年沧桑的别墅前,感慨万分,一座建筑的有效保护开发,无论是历史文化资源还是旅游文化资源,都将会是一座城市的荣光。
2
部分院落已征收
老人老屋慢生活

“三阳嘛,城阳路、阳信路、济阳路,在这上过学的老同学都知道,这条老街也有我们很多童年回忆。”85后青年吴国臣介绍,他在济阳路住了15年,在上海路小学和四中读过书,后来跟随父母搬到东部生活。如今每到假期,他会带妻子孩子回到老城区走一走,从中山路出发沿着黄岛路再到观象山二路,最后到阳信路片区。
“当时我放学翻墙就能回家,只需要一分钟的路程。”吴国臣回忆,他家原来住在济阳路21号,由于居民院相邻,他从德平路44号翻墙便能回家,由于老楼老院设计的建筑多,跟小伙伴们打水仗、藏猫猫都非常方便,他经常躲回家了,同伴都没有发觉。
“从八中到德平路之间有一个大下坡,我们常用来踢球,谁输了谁就跑下去捡球,跑得气喘吁吁的。”吴国臣笑着说道,听闻阳信路被纳入历史文化街区,他倒是并不意外。
曾经的“小屁孩”已经变成孩子父亲,那些老路,那些老建筑为人们遮风挡雨,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承载着许多居民柴米油盐的生活与情感,在一个小角落深处有一方净土滋养着许多人怀旧的心。
由于是工作日上午,路边的人并不多,沿着小路一直往北,一个红马甲映入眼帘。走近一看,是一位中年女子站在自行车前整理车筐内的报纸,准备进小区投送。
“我天天在这跑,不住这但是对周围线路太熟悉了。”55岁的吴晨娣,老家在江苏徐州,来青岛已经32年,住在德平路有20多年。
“这一片现在最大的特点就是安静,比以前安静,搬走了不少人。”吴晨娣告诉记者,她每天送报,一开始会有些老人跟她打招呼闲聊家长里短,后来熟悉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把房子租出去搬走了,由于周边学校较多,所以有一部分是陪读的家庭。
“幸好不上楼入户,只是放门口报箱里,要不然老旧小区没有电梯是真累啊。”记者跟着吴晨娣在阳信路上投送了几户报纸,吴晨娣承包了阳信路片区的济阳路、阳信路、热河路的送报,加起来有300多份,除了用自行车运送报纸,剩下全靠步行。
吴晨娣坦言,她心脏不算好,所以走路并不算太快,送报也全当是锻炼身体,每天上午送报大约三个小时,去掉骑自行车的路程,每天步数在两万步以上。
记者看到,吴晨娣把自行车放在一边,挨个单元门外投送报纸,边走边卷起报纸,到了报箱前,只需要几秒便完成工作。穿梭在不同居民楼前,比起吴晨娣的红马甲更显眼的是,身后房子上的黄底红字“征收区域”。
“老早就挂上征收了,但是没有动工,不太清楚什么进展,不知道能不能看见这条路的新模样。”一位住在阳信路的老居民告诉记者,他已经75岁,毕竟没有电梯上下楼腿脚不方便,很多老邻居都跟着子女搬走了,也不清楚都去哪了,一些熟悉的老面孔已经多年未见……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阳信路两侧的楼房建筑与常见建筑有所区别,比如楼梯处、圆拱门等。
王清波介绍,阳信路两侧楼房部分曾为日本居民住宅和日企职工宿舍、还有部分日本企业。可以清楚地看到,现如今阳信路的西侧依然有许多上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的楼房,错落的砖瓦、不同颜色的水泥、泛黄的墙皮、材质不同的窗框,似乎都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以前我刚来青岛的时候,就好奇青岛为啥自行车少,现在真是彻底领悟了。”吴晨娣跟记者开起玩笑,她住在德平路,从八中到德平路之间有一个下坡,骑着自行车下坡特别畅快,但是上坡就不是那么轻松了。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以前每年冬天下雪,会有很多孩子在那段坡上滑冰,“弯弯曲曲一屁股滑下去,孩子们笑得合不拢嘴,尽管会把衣服弄脏,拍拍屁股跑回家各找各妈。”
“现在的孩子哪还会跑马路上玩,都喜欢电子产品。”吴晨娣说,后来她很少见到下雪天在坡上滑冰的孩子。
“虽然离着这么近,还真没去过改造后的大鲍岛文化街区,听说效果不错,抽空去看看比较一下。”提起对于阳信路的改造期望,吴晨娣倒是期待很大,她觉得,一座城市文化历史资源不能丢,就像是喜欢阅读的人一样,多年的看报习惯未变,无论怎么更新,变得只是建筑形式,不变的是情怀。

3
里院静卧长山路
渴盼迸发新活力

老青岛人称中山路一带为“街里”,其中“里”便是里院,也就是高处俯瞰像迷宫一样的几何图案建筑,是一种融合中西方智慧的高效能建筑。虽然外表并不富丽堂皇,但是它规模适中,空间组合变化多端,长方形、三角形、多边形等,有的规整统一,有的错落有序,堪称“神奇”的建筑模式,在青岛风景航拍必然会有老城区里院的存在。
一提到青岛里院,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中山路一带,特别是“大鲍岛”区域最为显著。殊不知,在长山路仍然保留着一大片里院。
沿着长山路步行,长山路13号是有余里,长山路26号是京达里,以前叫京安里,长山路31号是福生里。记者和王清波来到这些里院建筑群外,漫步其间依然能感受到曾经的青岛建筑肌理。
这些里院建筑群,基本上大门都挂着锁,标识着“征收区域”。从窗口往屋内张望,锈迹斑驳的楼房过道,废弃的家具,很明显已经没有人居住。一处拱门上刻着“1958年”,年代沧桑感呼之欲出……
里院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中西文化交织的结果,是青岛最特殊的符号。为了更好的俯瞰长山路里院建筑群落的特点,记者提议找高点进行拍摄,环顾四周有两栋居民楼,但是单元门都锁着,这时正好有居民李女士回家,在说明情况后,记者、王清波跟着李女士进入楼内。
“征收一段时间了,我们在窗户上一眼望过去,空房子也怪冷清的,还是希望多点人气,毕竟人是群居嘛。”李女士指着楼外一处里院说道。记者看到,那是用木头搭建的阳台底部,棚顶全部生锈,幸好楼下没有通道,不会有行人经过。
爬上天台,可以清楚地俯瞰长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前后大港小港、新冠高架桥,一览无余。
“果真是红瓦绿树,这就是青岛特色啊。”王清波站在天台上望着楼下的里院,长满枝叶的大树掩映着红瓦,像极了一幅风景油画。王清波研究过,青岛里院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于四五十年代,“听老辈人讲,在最鼎盛的时期,青岛曾经拥有500多个里、200多个院,‘里’有货栈店铺的作用,‘院’则强调建筑的居住功能,规模比里更大。”
“长山路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会感觉到这个名字很陌生,它没有中山路那么吸引人,也没有很高的关注度,但是也存留着一片比较有特色的里院建筑群,这也是“小鲍岛”文化区域内,仅存的一片青岛里院的建筑群。”王清波指着身后的里院群落介绍道。
一眼望去,历史的风尘没有湮没那半个世纪的市井百态,青岛的老街老院是充满人间烟火的生活剧场,也是百姓故事的鲜活绘本,让人浮想联翩。当年何人在此居住,盛景如何?
随着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展开,很多破旧的里院经过修葺已经焕然一新。王清波表示,他曾多次回到老城区,特别是“大鲍岛”历史街区以及宁阳路的银鱼巷,在改造和设计的提升下,很多店铺既保留了里院老建筑原有结构体系和底蕴,又融入了新的产业元素设计,有美术馆、精酿啤酒、咖啡、潮流品牌文创、主题集市等新业态,沧桑和新锐共生,历史和时尚共舞。
正当记者和王清波下楼的时候,已经临近午饭饭点,一名外卖员匆匆下楼,戴上头盔准备上班送餐,在居民楼下还停放着几辆外卖电动车,不少外卖小哥租住在此。
记者了解到,新版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充分落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衔接在编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谋划保护青岛市域“一核五线五片多点”的历史文化格局和山水湾一体的自然格局。结合新发展要求和地方特色,增加了革命文物、水下文物等保护要素类别,细化了保护利用的标准和措施。
用城市更新来“讲好青岛故事”,推进青岛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从复兴中山路,纺织谷再到百年老厂房焕发新生,青岛付诸了众多行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址等保护利用,传承城市风貌特色,成为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方式之一。

4
地铁送来合租客
小老板变“团长”

记者和王清波一起,沿着阳信路穿过德平路,热河路经过包头路到达长山路,步行大约500米,有四家房屋中介,还有两家是小卖部兼房屋租售。记者看到,与连锁房屋中介不同,基本上每家中介店门口还是老式手写的房租租售单。
“价格太高的负担不起,年轻人基本上都是合租,合租一个月五六百,有的能在一千块钱,他们也就是晚上回来睡觉,白天忙工作很少在家。”一家房产中介负责人顾女士告诉记者,长山路周围有泰山路地铁口,交通较为便利,再者紧邻科技街,步行只需要百米,不少年轻打工的在此租房。
“现在这些老楼都安装了单元门锁,换在几年前全都是开着的。”王清波介绍,因为长山路附近的楼房大多为上世纪90年代建造,各项基础设施并不算好,起初都没有单元门锁,外人随便就能进入。如今整条路走下来,记者看到基本上都安装了智能单元门锁。
路边,韩锡叶正在整理快递,将快递分类签收,忙着顾不上跟记者搭话,但是当记者说到长山路被纳入历史文化街区的时候,小卖铺店主韩锡叶放下手中的活,立马拾起了兴趣。
“是要全部拆掉建造吗?什么时候改造?改造成什么样子啊?”韩锡叶一连问了记者三个问题,说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小卖部现在挣不了多少,一个小店多种业务,总归是不闲着。”53岁的韩锡叶介绍,她是胶南人,搬来长山路居住了9年,租了一个30平方米的房子,一开始用来做小卖部,现在成了“团长”、快递点负责人,最后才是小卖部主人。
记者看到,网购平台的一些货物和快递盒子堆积在韩锡叶身旁,周围都是老楼,快递员无法挨家挨户送上门,便全都寄存到韩锡叶的快递点。自从2021年各大平台社区团购盛行后,周围居民线上订货后到她店里取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