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5-人文青岛

喜怒哀乐

怒时似惊雷,静时迎村民

新闻    时间:2022年03月14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春风拂过,带起一阵阵涟漪。多次探访李村河,平静,一直是李村河带给半岛全媒体记者的印象。
  然而,再宽容的河水,也有发怒的时候。
  翻阅历史档案,平静的李村河也曾愤怒过,咆哮过,用泛滥的河水吞噬过它挚爱的土地。据《胶澳志》记载,“李村河全长二十余公里,河口宽三百公尺,平时水量枯竭,遇雨则洪流横溢,与白沙河相似。河口附近平日水幅仅一公尺乃至三公尺,水深约二公寸。”李村河发大水的时候,百姓们每天提着嗓子过日子。1961年,李村就发过一次大水。亲身经历的百姓们仍对此记忆犹新。刘锦说:“那年的发大水,山洪似惊雷涌来,京口路东侧的河沿上的崂山医院南墙伸向河床去的几个墙垛子把洪水挡住了,这么一来,力量改向南,把河南崖上的几家住户的房子扫入河中,眼看巷笼桌椅滚入水里,众人侥幸逃命。”当时的惨状可见一斑,眼看先人苦苦经营的村庄被毁,百姓都心疼不已。但物件的损失还在其次,人命关天,大水来临,人们最大的期盼不过家人平安。
  “1961年农历七月十五,天降暴雨,河水涌上河沿,村后的泄洪沟由于雨大、堵塞、不畅通,大水从房屋的后门往里灌,南村的人没有一个敢在家待着,纷纷躲离。”记载里还说,“一个妇女生了孩子在家坐月子,连炕都淹了,只好抱着孩子到亲戚家暂避一时。大多数百姓连屋内的东西都来不及拿,就赶快跑到亲戚朋友家躲避水灾。”河流的发怒方式可不止一种,不仅发过大水,还被堵塞过。鲁勇先生也告诉记者,“原来李村没有那么多人,没有那么多住宅。后来人越来越多,下水的时候,带下来的污泥、垃圾,导致河流被堵。”
  家住河南村的贾晓蕾当年也遇到过李村河发水灾,“当时我大约十岁,夜里屋里突然进水了,而且水越来越深,我们不得不连夜逃难,住在河边的人全部拖家带口、连背带抱地蹚着齐腰深的水离家投奔亲友,我们则到北山的朋友家住了两宿”。
  发水之后的李村河,阳光照耀,河水泛着崇光,恢复了平静。因为有大雨的补给,李村河的流量也达到了最佳,这口发源山涧的活水,可谓甘甜可口。刘锦说:“多年前李村河两岸的村民,都是到河里取这口感最佳的山泉水饮用,就连河北村京口路上开茶炉的老曹家,用水量比普通人家多得多,也是推着二把手小车到河滩来取水。”至于取水的方式也很有意思,简单却洞藏着最朴素的哲理。“村民们取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沙滩上扒个窝,放上个没有底的圆斗(柳条或棉槐条子编的筐子),一会儿,清亮洁净的河水就渗满圆斗窝了。从河里取水是要带着瓢来舀的,于是用水瓢从水窝子里向水桶里舀满水挑回家,成了李村河滩里的一道风景。”当时李村的村民都是靠这河水生活,去河滩上挑了水,用在每日的柴米油盐、洗衣浇地里。世世代代的李村人,吃着李村的河水,也慢慢在李村扎了根。张新波在《东北庄村》一文中记载,“河北村人吃井水时已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李村基督教堂里有位传道员的太太,大家称她李师娘,她自己掏钱为村民打了一口机井,结束了河北村的村民们吃河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