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4-人文青岛

半岛都市报

人文青岛
2021年10月25日

亭台楼阁

嘉定山公园里的烟火气

新闻    时间:2021年10月25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一路根据指引,抵达了重庆南路,嘉定山的这个入口,能够充分证明嘉定山与居民之间融为一体的烟火气息。
站在重庆南路上,东西方向车辆飞驰而过,作为市区的一条重要的主干道,它承载了几代老居民的记忆。它曾经的名字,同样大名鼎鼎:小白干路。
小白干路是小村庄至白沙河(又称流亭河)干路的简称,是当时连通市区与市郊的主要交通干道,全长16公里。小白干路北端当时是烟台至青岛的烟青公路的末端路段,开始没有设置路牌和门牌号,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来历。有趣的是,有人简称它白干路,甚至烧酒路。上世纪60年代特殊时期,小白干路更名为大寨路。恢复原名后,开始编制门牌号码,1999年小白干路再次更名为重庆路,并划分为三段:重庆南路、重庆中路和重庆北路。嘉定路南门,就在重庆南路的小区后。
沿着小区的台阶上去,又是一处居民区,转了几个弯,才终于进入嘉定山公园,不同于正门,拾级而上的公园大门上,没有嘉定山公园的字样,黄墙绿瓦,给予了这座山林公园无声的简介。
与北岭山森林公园不同,嘉定山上没有广阔的空地,要想遇到游客,需要攀上台阶,走过一段小路,才能与其擦肩。南广场上,一位游客正在演唱,隐藏在民居里的山林公园,音乐必不可少。随着设备的升级,游客演唱的水准也可与网络音乐媲美。四角亭下,五六位市民围坐在石桌上,摆好了全套的茶具,正在饮茶聊天。适逢天气晴好,阳光透过树木,斑驳斜照在茶桌上,定格了时光。走过一座小桥,登上了一座小高峰,这里是三翼连廊,由三个方向的走廊连接而成,像展翅的飞鸟,落在峰顶,意欲翱翔天际。连廊下,两位市民正在锻炼身体,非常安静。石桌和石柱上,都用红笔标有“请不要噪音扰民”的字样。站在平台上,越过树丛,城市中的水泥森林清晰可辨,相同的时刻,不同的时光隧道,这里的每一秒都显得异常缓慢。东部山峰树丛茂密,亭子的红顶在苍翠中,活泼醒目。
顺着一条宽阔的主路,在抵达东广场之前,找到了嘉定山公园建园记石碑。从石碑上,我们知道,嘉定山除了原名大山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光头山”。这是因为,嘉定山曾经有一段时间不像今天这么枝繁叶茂,而是有草无林,群众们习惯称它为“光头山”。
那么,一座光头大山是如何变成现在模样的呢?
相信,在村民迁入时,是看中嘉定山的秀丽风貌的,只是生活所需,频繁地砍伐导致山林逐渐稀疏。1935年,青岛工务局编制的《青岛大都市发展计划图》将嘉定山列为了园林区,栽种林木。然而,由于战乱和贫瘠,加上“1947年山东各地‘难民’拥入青岛后,为生存,把北岭山、嘉定山等各个山头的树木砍伐殆尽”,大山又成为濯濯童山,“光头山”的名字还是摆脱不掉。1941年绘制的《青岛母市计划图》中,嘉定山区域被规划成了墓地区,嘉定山南麓坡地建有大大小小各式不同的坟墓,因有传教士埋葬在此,所以人称“鬼子茔”。这使得周边居民对这里开始有了些忌惮。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政府再次进行植树造林,在山上遍植黑松、刺槐等,山林初具雏形。青岛作家张润东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他曾在山下不远的青岛一所中学读书,多次与全校师生一起去山上栽种松树、抬水上山给树苗浇水,参与养护扶正被风吹歪生长的小树等义务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