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4-人文青岛

电话的那一端,响起女工的呼声

青岛女共产党员赵鲁玉利用司机生的身份领导罢工,并创造了多个第一

新闻    时间:2021年03月08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图/青岛党史研究院、青岛邮电博物馆

追寻红色印记,我们继续前行。
这一站,来到了青岛邮电博物馆。本期,我们关注青岛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电话局司机生赵鲁玉,她家境不错,本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她毅然挣脱家庭的牢笼,走上革命道路,甚至饥寒交迫,最后因为一场本可以医治的肺病而失去年仅37岁的生命。这,就是共产党员鲜红的赤诚之心。为此,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了青岛党史研究院研究二处处长王华艳、青岛邮电博物馆行政总监周宁、中国海洋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杨洪勋,以及赵鲁玉的侄孙女赵红女士,听他们讲述赵鲁玉在青岛的革命事迹。

青岛邮电
司机生扳倒电话局长
乘坐地铁前往青岛邮电博物馆,伴随着奔驰的列车,一路思绪万千,120年前的1901年,青岛的地下铺设了通讯电缆;120年的今天,地下铁轨在电缆旧址旁延伸至青岛火车站,地下管线如同时光隧道,将过去与现在连接在一起,而由黑白向彩色演变的光线之中,那一抹红色显得异常夺目。
出了车站,沿太平路前行,路旁的海鸥抖落了春日的寒意,温暖的阳光洒在海边上,虽不是周末,也非假日,栈桥上的游人仍然络绎不绝。
今日岁月静好,往日硝烟弥漫。
建置后的铁码头,目睹了德国军队的入侵,也经历了日本铁蹄的践踏。回归祖国的怀抱后,又是先辈们用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才让工人们摆脱了压迫,做了这座城市真正的主人。主角的故事便与此有关。
停在了安徽路5号前,哥特式红色建筑上镶嵌着青岛邮电博物馆几个大字,两侧挂着文物保护的牌子,它诞生于1901年,是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塔楼,红墙,非常醒目。走进馆内,行政总监周宁接待了半岛全媒体记者。
走过电话展示厅,走过胶澳1901慢递,拾级而上,迈入二楼,一路上,周总监给半岛全媒体记者介绍了青岛邮电事业的发展历程:早在1890年春,就有邮局设在青岛,之后,青岛建置,清政府在胶澳总兵衙门的杨家村(今天登州路一带)设立了第一个近代通信机构——胶澳电报房,仅有一名电报生,专为清军所用。
1897年11月,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入侵青岛。1899年6月,设立公众市内电话局。1901年,铺设了通讯电缆。1914年,日本利用青烟沪水线,铺设青岛至日本佐世堡的电报水线(简称青佐水线),全长536海里。始为军用,1915年开始民用。“1920年,日本人在堂邑路咱们现在大窑沟那个地方,建了一个电话局,把磁石电话变成了共电式的交换机。电话迅速发展,到1922年青岛市内的电话总容量达到2400门,电话号码也增加到了四位数”,周总监说。
电话铃声的律动中,可以清楚聆听到青岛城市的脉搏。1922年12月,一个并不寒冷的冬天,好消息传到青岛:青岛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接下来,胶澳商埠电话局成立。首任胶澳商埠电话局局长为孔祥熙。他的任期时间不长,从1922年12月到1923年8月,只有不到9个月的时间,之后,新的局长接任。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一位女司机生也就是话务员的出现,不但成功发动了电话局的罢工,还扳倒了一任只为当官、不为员工的局长。
她,就是赵鲁玉。
初出茅庐
青岛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在周宁总监的带领下,我们驻足在了一位女话务员的身旁。她身着白色工作服,头戴耳机,正在忙碌着:“请问你接哪里?”插孔指示牌不停自动掉落,说明正有电话接入,等待连接到相应单位电话的插孔中。 
“这就是人工电话交换台”,周宁说。其实,女话务员是还原的人物模型和工作场景。“从1922年底青岛主权回收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电话局,随后也有了第一批女话务员,当时叫司机生”。
照片墙上,见到了主人公赵鲁玉,她身着白色工作服,头戴耳机,和同事王素芳站在一张花瓶桌旁,这是一张工作留念拍照。
赵鲁玉,又名赵兰,1901年出生于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市)徐家村,而这一年,青岛正在铺设电缆。多年之后,这个呱呱坠地的女婴与青岛的电话系统有了紧密的联系。
“赵鲁玉后来随父亲迁到了城内的青龙街居住。她的父亲在清末时期曾在聊城县衙当钱谷师爷,相当于现在财政局的局长,所以家境较好”,王华艳处长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
出版了《才华内蕴赵太侔》一书的杨洪勋主任说,赵鲁玉有兄妹四人,排行老三,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二哥赵太侔是戏剧家、教育家,曾担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年长赵鲁玉12岁的哥哥赵太侔于1907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是辛亥革命在山东的先驱之一。期间,赵太侔与山东同盟会负责人王乐平来往密切,赵鲁玉颇受其兄和王乐平的影响,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她心里扎下了根”,杨洪勋说。
跟随哥哥的脚步,赵鲁玉摆脱了家庭的束缚,在中学毕业后,留学日本,到日本一所蚕丝学校读书。
回国后,赵鲁玉在济南商埠一家日本人开办的医院当护士。“王乐平早年思想进步,曾在济南创办‘齐鲁通讯社’,销售进步书刊,与共产党人王尽美、邓恩铭等关系密切。在王乐平处,赵鲁玉结识了日后对她影响更大的王尽美、邓恩铭等。通过和他们的交往,赵鲁玉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思想愈加坚定”,王华艳处长说。
1922年12月,北洋政府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回青岛主权。胶澳电话局原来的日本司机生大多回了日本,人员告急,便对外招司机生。在王象午的帮忙下,赵鲁玉于1923年6月应聘进入电话局做了接线的司机生。“赵鲁玉就职时的电话局在堂邑路,与胶澳邮务总局在一个院子里”,周宁说。
回顾中共青岛党史,1923年1月,中共党员王象午抵达青岛,他一边任职员,一边为党组织积聚力量。是年4月,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的创建人之一邓恩铭来到青岛,随后与同志们一起创建了青岛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青岛组,邓恩铭任书记。1924年9月,赵鲁玉与普济医院护士丁祝华等经邓恩铭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0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岛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赵鲁玉当选为候补委员,年底又转为中共党员。赵鲁玉由此成为青岛第一个女共产党员。
一名新星在中共青岛史上冉冉升起。
邓恩铭

电话局旧址

胶澳电话局的第一批话务员赵鲁玉(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