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4-人文青岛

生旦净末丑,戏院大舞台

光陆、华乐戏院,青岛人当年的追星地图

新闻    时间:2021年01月11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台东商场拆除前曾是光陆戏院(于向阳 供图)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图/吕铭康先生提供(署名除外)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追星在每个时代都流行。从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前后,青岛人最喜欢的明星是名角儿,他们活跃在戏院的舞台上,接受着台下观众的追捧和叫好。即便没有演出,票友们也遍布青岛的大街小巷。本期,我们关注另外两大戏院:光陆戏院和华乐戏院。通过专家采访,还原老戏院里大人物的名场面。

光陆戏院
台东人的游乐场所
光陆戏院,是当年台东人看戏的场所。
台东是烽台岭以东的一片土地,最初的居民聚居村为杨家村。从崂山乌衣巷迁徙而来,繁衍生息,500口居民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1891年登州总兵章高元在青岛驻防时,又在台东一带建立了电报房。当时,章高元通过台东接收来自山东巡抚的指示,以及朝廷的电令,这为日后台东邮电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然而,1897年冬,德国侵占青岛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他们将中国劳工一而再再而三地驱赶,最终在杨家村附近建立了“棋盘街”,定位为中国人居住区。一些手工业者、小商人、劳苦人民居住在这里。随着人口的增多,1928年在东镇福寺路4号(台东三路一带)建了一座商业市场,这是一座大型综合性市场,除了百货市、菜市以外,还有落子馆、说书场等文娱场所。创办人万仲义和刘德美二人,在市场一角投资建了一座商业舞台戏院,以演京剧为主,也演蹦蹦戏(评剧),二层观众席可容700多位观众。
永安大戏院是青岛最大、全国第二大戏院,光陆戏院亦即当时的商业舞台则是青岛第二大戏院。不过,“由于东镇主要居民为中国中、下层社会人士,一些著名演员认为在这里演出‘掉价’,不愿来这里,多为二三流演员演出,票价也比大舞台便宜很多”。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这里离市区太远,交通不便,因此辐射范围比较窄。
1932年,戏院改称同乐茶园,座位票价为日戏头等2角,二等1角,夜戏头等4角,二等2角,包厢全座4元,单人4角,水果干果每盘2角,服务小费均另给。与永安大戏院名角头等座2.8元的价格相比,是比较亲民的。
在抗日战争期间,吕耕三、裴君衡等人买下了平度路上的大舞台(即永安大戏院),改称新光陆大戏院,将商业舞台改称台东光陆戏院,将积庆里(广兴里)内的电影院称光陆电影院,人们为了区别,把这个光陆电影院叫“小光陆”。不过,这三家同为一个集团,院方让在大舞台演出的“角儿”也到台东光陆戏院演出几场,提高名望。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一度中断演出的戏院复苏,吕富琛任经理,1947年9月,周麟昆改任戏院经理。
艺不分家

周麟昆曾救助新凤霞
周麟昆是何许人也?
青岛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吕铭康先生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周麟昆虽然是个商人,却爱好京剧,是著名麒派老生,为在青岛的戏剧演员们做过不少好事。
周麟昆曾主演过《徐策跑城》等麒派名剧、《狸猫换太子》等连台本戏。他还是青岛梨园公会的会长。另外,他创办过京剧科班麟祥社,并在担任会长期间创办过梨园小学。
梨园,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同时也是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据《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由此可见,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成为三大机构。后世便将戏曲界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青岛梨园兴盛,在李村路8号还有一个专门的梨园公会,周麟昆担任会长。梨园公会作为梨园行的互助机构,曾经帮助过不少人,每年都会举办“义演”救济贫困的演员同行。一位评剧演员就曾受到过周麟昆的热情帮助,她就是大名鼎鼎的新凤霞。
新凤霞(1927年~1998年),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祖籍江苏苏州,出生在天津。由于家境贫寒,新凤霞从小就看遍了人间冷暖。十几岁时,她便跟着戏班边唱边学,走南闯北,从东到西,去过兰州、西安,到过烟台、济南、青岛,进过戏班,也在海边撂过地。在青岛,她遇到过很多贵人,包括王鼎臣“王傻子”、老生周麟昆等。“青岛京剧名角儿也不少,武生黄宝岩、老生周昆(周麟昆)、名旦戴绮霞、言慧珠。当时演员也分三六九等,评剧在天成戏院。土生土长的茂腔、柳子腔常在市郊区演出,曲艺在各茶社、游艺社演出。京剧在市中心的中和大戏院、东镇市场内光陆大戏院演出”。角儿之间不相往来,京剧是国剧大哥,评剧地位较低,所以初来乍到的新凤霞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当时新凤霞带着母亲闯荡青岛,因为没有戏唱,母亲急得直哭,“青岛当时有著名京剧麒派老生周麟昆,他的夫人是为他组班管事的能手,周麟昆为人忠厚讲义气,他也是由天津去的,自己成班,东镇光陆戏院是他的剧场,有江昇号。他知道我困在青岛,他说:‘咱们都是艺人,都从天津来的,艺人帮艺人,同在一锅里找饭吃,你就在我们班里一起混碗饭吧。’”于是,周麟昆夫妇二人热情地为新凤霞安排演出和吃住,份子也给得多。“我在他们团演评剧折子戏,也演京剧中的配角。记得他们班请来山东男旦许翰英,我也跟他同演一个节目,最滑稽的是杜十娘,我跟许前后演,他前唱京剧,我唱评剧,前后各一半。唱《红娘》,我演小姐他演红娘。他唱京剧,我在《花园》加唱一段《观花》评剧,观众反应异常热烈,也是看个新鲜。周麟昆演《追韩信》,我演《花为媒》一折”。让新凤霞印象深刻的是周麟昆等人对戏剧形式的创新和包容,他们可以自由发挥,“他们是很喜欢我的,当中有时需要一段京剧腔,我唱的观众也叫好。我是真假声并用的唱法,周麟昆大哥还鼓励我改唱京剧,我不肯。在他班里,缺什么我能唱什么,说说戏就能上场,都能保证质量,从不洒汤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