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2-人文青岛

中国著名戏剧家、教育家赵太侔的青岛往事

才华内蕴的山大校长

新闻    时间:2020年12月29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文/图 杨洪勋

在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中,有两位大学校长以沉默著称,一位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另一位就是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这两位被称为“寡言君子”。赵太侔的“寡言笑”性格在当时是出了名的,梁实秋认为他是性格上“寡言笑”而学养上却是“内涵蕴藉”的“畸人”。熊佛西的评价是:“‘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赵先生受之无愧!”赵太侔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教育家、爱国知识分子。他的一生,较之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有着较完备且复杂的人生履历,北大学生、留美学生、大学校长、教授、国民政府官员等诸多身份,无不彰显赵太侔人生之复杂。

赵太侔

山大时期的赵太侔

1960年,赵太侔做汉字研究。

国立北平艺专第一届毕业典礼,中坐者为赵太侔。

赵太侔被杨振声校长聘为教务长。

爱国者
教育报国,保护山大
赵太侔(1889~1968年),又名赵畸,山东益都(今青州市东关青龙街)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历经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走出了一条政治救国、教育报国的人生之路。爱国是赵太侔生命乐章中的主旋律,是他人生的底色,他是一位令人敬仰和值得缅怀的爱国知识分子。
青年时代,赵太侔参加同盟会,投身于济南、烟台的独立起义,是山东辛亥革命的先驱之一,反抗满清反动统治的革命活动,是他人生的重要起点。1914年至1917年,赵太侔就读于北京大学,时值五四运动前夕,他投身新文化运动,与同学袁振英创办无政府主义社团——实社,编辑出版《实社自由录》,传播无政府主义思想;北大毕业后,赵太侔远赴美国纽约,编辑《劳动潮》,继续宣扬无政府主义思想。他是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为贫瘠、落后的中国,寻求一剂救国的文化良方。
北京大学的求学经历,对赵太侔的一生至关重要,其价值观、品行、专业知识,根深于此得天独厚的环境中。赵太侔深得北大校长蔡元培办学之精髓,在以后的办学实践中,他将北大精神融于其中,并发扬光大。
在留学美国期间,赵太侔参与发起国剧运动并付诸实践,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戏剧的精髓、吸收西方戏剧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剧”,开启了话剧民族化的道路,在中国戏剧史上写下了重彩浓墨的一笔。
1925年5月,赵太侔回国,创办了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戏剧艺术由此纳入国家高等教育范畴;大革命时期,赵太侔于1926年南下广州、武汉,在国民政府任职,期间参与收复九江英租界,这是中国政府收回的第一个外国租界。1928年5月,赵太侔随国民政府北伐军来到济南,在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与黑暗后,他毅然弃政从教,创办了山东实验剧院并任院长、兼任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参与筹建国立青岛大学;先后任国立青岛大学教授、教务长,山东大学校长,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抗战期间,赵太侔在重庆先任教育部戏剧整理组主任,整理中国各剧种的剧本,领导北碚的戏剧运动,为抗战服务;后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参事,负责高校复员工作,为恢复战后中国高等教育秩序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抗战胜利后,山东大学于1946年春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次担任校长。他在任山东大学校长期间,治校理教,群贤毕至,学术日昌,居功至伟。
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国民党海军司令桂永清令赵太侔乘军舰南逃,赵太侔不愿再随国民党残余流亡,秘密避居山东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6月2日,青岛解放。赵太侔向青岛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部长王哲办理了山东大学的交接事宜。
赵太侔在历史性的关键时刻,深明大义,凭着一位爱国知识分子正义良知和与山东大学十几年的血脉情缘,同广大爱国师生站在一起,为维护学校完整、保护学校财产站好了解放前的最后一班岗,把一个完整的学校交到人民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太侔先后任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教授,继续从事英语教学。在学术上,他致力于文字研究,造诣颇深,撰有《汉字新法打字机拟议》《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等论文。他对草书有精深的研究,曾将草体偏旁分门别类编列体系,以此为基础,他提出用草书简化、规范汉字建议,成为文字改革的一家之言。
戏剧家
创办剧院,扶持社团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国剧运动是不可或缺的一页。在美国留学期间,赵太侔与余上沅、熊佛西等人发起国剧运动,并付诸实践。作为戏剧家的赵太侔,由此登上了中国现代戏剧的舞台。
1919年8月,赵太侔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先攻读西洋文学,后专攻西洋戏剧,师从美国著名舞台美术家学习布景艺术。赵太侔酷爱戏剧,学习非常用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龚地师认为赵太侔是他近年来知名的学生中最得意者之一。
1924年夏,赵太侔和余上沅、闻一多、张嘉铸、熊佛西等热爱戏剧的中国留学生相逢于美国纽约,受到美国戏剧的影响。1924年12月,赵太侔与余上沅、闻一多、张嘉铸等人自编自演的英文版中国戏《杨贵妃》在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学舍礼堂演出,大获成功。怀揣着振兴中国戏剧的梦想,赵太侔、余上沅、闻一多三人于1925年5月回国,来到北京开展国剧运动。1925年8月,赵太侔与余上沅、闻一多将已停办的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恢复起来,并创设了戏剧系,赵太侔任系主任。北京艺专戏剧系,是中国第一所在官方备案的戏剧系,戏剧艺术由此进入国家高等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28年5月,赵太侔回到山东,秉承着国剧运动的梦想,在教育厅厅长何思源的支持下,先在泰安试办“民众剧场”,深受欢迎;1929年8月,赵太侔又在泰安民众剧社的基础上,于济南创建了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并任院长。
山东实验剧院在随后的发展中,培养出崔嵬、魏鹤龄、陶金等一批艺术骨干,济南由此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戏剧中心,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南国剧社,并称为“北校南院”、“南社北院”。
赵太侔于1932年9月至1936年6月任山东大学校长,1936年7月至1938年3月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由文学家执掌大学,其人文追求直接影响了学校自由文学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决定学校的体制与规范,直接结果是学校更注重文科的教育与发展。赵太侔作为著名的戏剧家,在其执掌大学期间,戏剧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
在执掌山东大学期间,赵太侔热心扶持学校的文艺社团。成立于1932年的海鸥剧社,是山东省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革命剧社,是当时青岛左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剧社的主要骨干崔嵬、杜建地等,是赵太侔任山东省立实验剧院院长时的学生。赵太侔被聘为顾问,对海鸥剧社给予指导。
赵太侔、俞珊夫妇是著名的戏剧家,而被赵太侔聘为教授的梁实秋、洪深、孙大雨等人,他们或戏剧创作,或戏剧研究,或戏剧翻译,对于繁荣学校的戏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的戏剧活动空前高涨,成为青岛戏剧活动的中心。
在任北平艺专校长期间,赵太侔将戏剧纳入艺术学科建设的范围,举办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戏剧活动,演出了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新编京剧《新雁门关》等抗战剧目,在演出中,赵太侔、俞珊夫妇进行艺术指导。1937年12月,赵太侔当选为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
抗战期间,赵太侔以其深厚戏剧研究学养,主导了教育部和国立编译馆的剧本整理工作,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戏剧文化和抗日救亡,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