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5-人文青岛

半岛都市报

人文青岛
2020年12月07日

两才女画作,与故宫有缘

新闻    时间:2020年12月07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后来实在无从下笔了,才恋恋不舍地题上“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
文俶的画经过乾隆的手,自然少不了留下他的印记,所以,这幅画作曾经在如今的故宫里停留,后来被赏赐出来。
接下来,它的经历在李在铣的附纸题跋中提到:“……此卷为故友周苍生太史所藏。苍生继娶文氏为两江旧族,习礼明诗,前后二文可称双美。下聘时即以是为纳采之物,尤为佳话。乃结褵未久而文氏逊谢红尘,阅数月苍生亦修文地下。其兄持此卷出售,余覩之戚然但恐为俗子所得,亟以重值易之。”
也就是说,此卷被主人的故友周苍生太史收藏,是他继娶文氏下聘时的纳采之物,周苍生夫妇去世后,李在铣重金购买收藏。

赵尔巽将画作带到青岛?
几经辗转,画作被清朝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收得,赵尔巽出生于辽宁铁岭的官宦世家,曾授翰林院编修,辛亥革命后隐居青岛,自比为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声称“青岛就是首阳山”。1914年3月,赵尔巽任清史馆馆长,为《清史稿》耗尽心血。
《明文俶名葩异卉图卷》与赵尔巽有过短暂的缘分,也或许是他将这件精品带到了青岛,经过多年之后,它停留在了青岛市博物馆,向青岛人展示了一位明代才女惊人的技艺。
“青岛市博物馆还藏有文俶花卉册,共10开,属款‘赵氏文俶画’。保持其简洁构图,纯熟的没骨笔法以及艳丽的用色,在花卉的兼工带写上,比《明文俶名葩异卉图卷》工笔的成分稍多一些,从画风用笔来看,稍显工整多率性少一些,应该是比手卷要稍早的作品,但也是其较为成熟期的作品了”,赵好副馆长说。
一幅精巧的画卷,一位兰质蕙心的佳人,二者合二为一,旖旎而来,如诗如画,如歌如诉,在历史的星空里留下了永恒的倩影。
潘素送画
原作献故宫,临摹《游春图》送青岛
明媚春光里,湖阔山青。数座院落,散处山林之间,游人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或独伫于门头,或步行于湖滨,姿态各异,生动有趣。远山浮翠,白云缭绕,飞瀑流泉上虹桥如贯。树发新枝,嫩蕊初露,桃花绽开,绿草如茵,一派春和景明的景色。这是展子虔《游春图》所绘的美丽景色。

画内画外,皆不一般
展子虔(约545~618年),隋代绘画大师,渤海(今山东惠民何坊街道展家村)人。历经东魏、北齐、北周、隋朝,到隋代为隋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展子虔擅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事,尤长于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
在《游春图》之前,山水在画中依然是人物的陪衬,水面狭小不能泛舟,峰峦低矮似是土堆,但展子虔的《游春图》则大有改善,因此画史称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
仔细观察这幅画,色彩浓丽厚重,山石树木均以矿物制成的石青、石绿颜料赋色,以青绿的色彩为主调,建筑物和人物、马匹间以红、白诸色,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亮丽的色彩亦更好地衬托出大好河山盎然勃发的春天气息。
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这幅《游春图》并非原件,而是张伯驹的夫人、画家潘素临摹的画作,名为《现代潘素纸本设色仿展子虔游春图》(设色青绿山水)。画作上,还附有书法一幅,是著名收藏家张伯驹的题跋:“隋展子虔历北齐、北周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兹更重临一卷以赠青岛市博物馆。”讲述了展子虔《游春图》流传经历及潘素临此画并赠本馆的事迹。下钤“伯驹长寿”白文方印和“丛碧八十后印”朱文方印。
这是因为,《游春图》串联着百年前的世事沧桑,激荡起一个时代的历史痕迹,是张伯驹毅然出手,救下了国宝,并将它捐给了故宫。也就是说青岛的《游春图》是捐赠者临摹下来专门赠给青岛市博物馆的,是《游春图》的分身,更是历史沧桑的承载者。

卖房卖首饰,救下国宝
“此画为北京书画商人所取,1948年夏,余以重价向古董商人购得,遂未致刘氏国外,归故宫博物(院)保藏,曾由爱人潘素临一副本,兹更重临一卷,以赠青岛市博物馆 戊戌冬中州张伯驹题记时年八十又一”,张伯驹题跋说。
可以说,《游春图》是张伯驹“救”下来的。“最初,《游春图》经宋徽宗题签,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明朝初年,《游春图》卷收归明内府,而后又归权臣严嵩所有。万历年间,画卷为苏州收藏家韩世能所藏。入清后,经梁清标、安歧等人之手而归清内府,后清王朝走向灭亡,此画随溥仪出宫被携至长春伪满洲皇宫的东楼收藏。日本投降后,伪满皇宫被洗劫一空,《游春图》也流落东北民间”。
1946年初,故宫散失于东北的书画界开始陆续出现。北平琉璃厂玉池山房古董商马霁川最早奔赴东北,收购到不少字画精品。“《游春图》这幅无价之宝已被北平琉璃厂一家古玩店老板穆蟠忱,从长春一家古玩店花很少的银子买下来了。穆蟠忱回到北平找到琉璃厂玉池山房经理马霁川,他们认为这是个发大财的好机会,想暗地设法同沪商联系,悄悄将此画转手洋人,以获巨额之利”(《张伯驹与<游春图>》)。
得到消息后,张伯驹非常着急,立刻找到马霁川购买《游春图》,马霁川开价800两黄金。张伯驹知道他们收购的价格很低,而且这个价格他倾家荡产也买不起,于是张伯驹一面请人从中斡旋,并报告故宫博物院,请求不准此画出境;一面走遍琉璃厂的古玩铺子,放话:《游春图》属于国宝,此画卷万万不能出境,否则将会是中华罪人。
如此以来,满城风雨,马霁川迫于舆论压力,只好同意由墨宝斋的掌柜马保山作为中间人出面周旋,洽谈《游春图》由张伯驹收购一事。经过商谈,马霁川、穆蟠忱最终同意要价200两黄金将《游春图》卖给张伯驹。
为能尽快得到《游春图》,以免节外生枝,张伯驹只好忍痛将自己位于弓弦胡同占地15亩的房院出售。这是一处豪宅,原为大清太监李莲英私邸,也是张伯驹最有价值的家产了。尽管如此,还是不够,夫人潘素又将自己的首饰卖掉,这才凑成了足金130多两,张伯驹答应尽快想法补齐,并由马保山担保,才算购得《游春图》,后经几次补交,只补足到170两黄金,终因时局变化不了了之。
虽然后来多人曾要高价收购《游春图》,但都被张伯驹拒绝了:“凡经我张伯驹收藏的东西,一概不转卖给别人,不管他是谁!”1952年,张伯驹夫妇把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伯虎的《三美图》连同几幅清代山水画轴献给了故宫博物院。
这就是《游春图》的曲折经历。
就在之后一年,据《张伯驹年谱》作者荣宏君先生考察,1953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以及启功、惠孝同等人来到青岛,到书画家黄公渚观海二路3号的寓所中泼墨交流,诗词酬唱,是为青岛著名的雅聚。此后,张伯驹多次来到青岛,办展避暑。张伯驹和潘素夫妇临摹捐赠《游春图》的时间应该为1978年,“兹更重临一卷以赠青岛市博物馆”,足见张伯驹夫妇对青岛印象之好,感情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