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1-新闻周刊

半岛都市报

新闻周刊
2020年12月07日
>>本版新闻:
·重生

重生

新闻    时间:2020年12月07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张保生和妻子带着小外孙女散步。
摄影成了张保生闲暇之余的主要爱好。
服装销售员。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张保生就给她送饭,每每打开饭盒,总会引来同事一阵羡慕,都是张保生做的,又精致又好吃。
两人也几乎没争吵过。李玉华性格外向,张保生内向,一个人吆喝另一个人不说话也吵不起来。偶尔闹了矛盾,就冷战两天,互相不说话。不出三天,张保生肯定会做一桌子她最爱吃的饭菜,主动对她开口说“吃吧,吃吧”,然后就和好了。李玉华常常想,兴许是前半辈子品尝了太多的甜蜜,所以足以中和掉这场疾病带来的苦涩吧。后半辈子两人正好调换个个儿,这也是一种平衡。

亏欠
对于张保生而言,接受的爱越多,就越觉得亏欠。
在ICU病房的时候,每天短暂的探视时间,看到李玉华日渐消瘦,他心里无比难受。转入普通病房后,李玉华白天在病房里跑前跑后不闲着,小腿都肿了。晚上也不回家,拉开40厘米宽的折叠床睡在张保生床边,他翻个身她也得赶紧起身看看。“什么人能熬得过来,她以前什么苦也没吃过,竟然能挺过来”。
除了妻子,忙前忙后的还有亲人朋友。出了ICU入住普通病房那段时间,他的一日三餐都被几个哥哥嫂子承包下来。那时,他只能喝小米粥撇出来的那部分汤汁。哥嫂每天早上四点多就起床熬粥,熬两个多小时,只为让汤汁更粘稠有营养些。然后,再坐上公交车,赶在早饭前送到医院。大热天连送了十几天,哥哥都累病了。
原本女儿生了孩子后,李玉华要帮忙看孩子。没想到自己一病,计划打乱,女儿不仅辞职在家带孩子,还要操心忙活他俩的生活。
刚出院时,因为长期卧床,一开始他的双腿无法正常行走,上个厕所也需要人搀着。原本就话不多的张保生,变得更沉默了。他常常依靠在床头上,眼睛看着窗外,默不作声。
李玉华就想法设法找话说。有一天,张保生一下子哭了出来。他说,自己拖累了这么多人,内心有愧,觉得永远还不清这份沉甸甸的恩情。
这是李玉华平生第一次看到他哭,她的心里很不好受,但她没有哭。“他也哭,我也哭,就乱套了,啥也解决不了。我就是他的救命稻草,我不能脆弱。”她开始意识到,除了身体上的关心,她更需要在心理上帮他迈过这道坎儿,给他鼓励,让他心安。
“你病好了,才是对大家最好的报答,最起码对你没有白白付出过。”找着适当的机会,李玉华就扮演起心理老师的角色,有时是在陪张保生下楼散步的路上,有时是在家中坐着闲聊的时候。
慢慢,家里恢复了生机。那些住院时都枯死了的绿植,都被李玉华扔掉了,重新换上了一盆盆茂盛的花花草草,摆在阳台上客厅里,欣欣向荣。
张保生也一天天好起来。起初,下楼散步的时候,需要李玉华扶着。后来,能自己走个两三米的距离,然后歇一歇。半年后,他就能慢慢地走上一段比较长的距离了。
他沉寂了数月的朋友圈也开始更新了。2017年1月1日,张保生发了一条朋友圈,写道:“2016年我有收获也有心酸。在过去的一年我特别感谢我的老婆,还有我的哥嫂,是他们一直在关心照顾着我。还有我的朋友对我的关心和照顾,在这里我再次谢谢你们。在2017年祝你们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身体健康,快快乐乐,笑口常开。”

陪伴
两人在家闲着没事,经常会沏上一壶茶,面对面坐着,探讨人生。
“你在ICU的时候,有没有怕我坚持不下来?有没有胡思乱想过?”李玉华笑着问张保生。
“没有。”
“谁信,不承认罢了。”
……
相互的扶持是弥足珍贵的。
尽管疾病还一直在张保生的体内,需要他们小心翼翼地去对待它,但有了感情的支持和心灵的抚慰,彼此都拥有了跨越山海的力量。
张保生和李玉华又成了别人眼中羡慕的对象。
他又开始研究起厨艺,尽管自己一口也不能吃,他还是乐此不疲。今天给李玉华做油泼鱼,明天做炸虾球,要么就红烧排骨。李玉华怕他累着,就帮忙打下手。美食做出来,她看着心里就高兴,赶紧用手机拍个照,“他做事很用心,每道菜都会刻个爱心、梅花什么的,点缀上,很好看。”
天气好的时候,张保生要么带上他的鱼竿,要么带上他的相机,然后开车拉着李玉华就出发了。
钓鱼的时候,他架上自己的钓杆,再拿出给李玉华准备的一副手杆,帮她挂上鱼饵,让她在岸边钓着玩。
摄影的时候,李玉华就是张保生的御用模特。出发前一晚,张保生在网上做好攻略后,就告诉李玉华,明天去哪里拍什么。两人有天然的默契,如果去崂山拍,李玉华就准备好休闲运动装,配上鸭舌帽和太阳镜;如果去公园,她就拿出前些年上班时买的裙子,配上各种丝巾。
“不管是给他当生活秘书,还是模特,咱做什么都绝对不会让他操心,绝对满意。”李玉华哈哈大笑。
张保生没生病前,家里很多大小事都是他来操心。他嫌李玉华大大咧咧,急性子,干活粗拉,不细心。生病后,李玉华照顾他比谁都细心,他又心疼,嫌她太把自己的身体当个事儿。
张保生去哪里,她都要跟着,不放心他一个人出门。起初,张保生出门钓鱼、拍照,她哪感兴趣啊。钓鱼一坐就大半天,还不一定能钓上来。去栈桥拍海鸥,对着海鸥横着拍,竖着拍,有时候等半天就为抓拍个海鸥吃鱼的镜头。她在一旁看着,心想,多无聊啊。但只要看到张保生钓上一条鱼高兴得像个孩子,抓拍到一张美图能美滋滋地欣赏上半天,她心里也幸福得开了花。
慢慢地她也懂点钓鱼的技巧了,也能领悟到摄影追求的美感。“你看这张照片,就是我指挥老张拍的,美不美?”照片通过大光圈虚化,使远处的荷叶处于景深之外,营造出了一片朦胧的绿色,使得焦点集中在一片惨败的荷叶上。荷叶已经卷曲枯黄,毫无生气地低垂下来。而在它的旁边,却是一朵粒粒饱满的莲蓬,对比强烈。
“这算不算新生?”张保生说。
他把出院后的人生,也定义为新生。“我也算是重生了。”他说,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

感恩
过去,张保生由于工作疏于陪伴家人,一个周至少有一两天晚上是在外面应酬。有了这次与疾病“正面肉搏”的经历,他更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刻。
张保生有时开玩笑,是不是应该感谢疾病,及早地给他的身体提了个醒,要不然现在他兴许还在外奔波忙碌,每天行色匆匆,顾不上好好地去生活。
现在,每隔三个月,张保生就要去医院复查一次,住上几天院,做全面检查。大夫每次看到他俩,都要夸上一番,能恢复得这么好,也算是个奇迹。
在医院住院的时候,李玉华还是会24小时地陪护。白天闲着没事,她就会跟同病房的病人、家属聊天。聊着聊着,就变成了开导别人。对于年轻的病人,她就劝人家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别光顾着挣钱,不把身体当回事,“挣钱也是为了生活,弄坏了身体,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
有次遇到一个农村来的病人,跟张保生得了一个病,也是肝硬化引发大出血。治好了之后,回家也不注意保养,又该干农活干农活,该吃啥吃啥,结果又大出血了。李玉华恨不得搬个板凳到人家病床前劝,“这个病必须得好好养着,饮食必须注意,也不能累着。你想想,你干点活是挣了钱,可一旦犯病了,轻了打一瓶蛋白580块就造上了,重则进了ICU,一天一万多,印钱都来不及。”直到把对方说得不住地点头。
张保生话不多,就在一旁听着笑着。他常常开李玉华玩笑,“社区真应该让你去当个调解员。”
李玉华说,其实四年前那段经历,是她心里的痛,她不愿意回忆。但是遇到其他病人,她又忍不住现身说法,不想让别人也重复他们过去的经历。
张保生第一次被送进ICU的时候,她发现自己连银行卡都不会用,更别提用医保卡挂号、缴费了。后来,所有的事都靠她自己去摸索,成为了她日后的生存本能。
现在,只要在医院里看到有人不会用机器挂号,她就会主动帮对方挂号。遇到打听哪个科室怎么走的,她不光是指指路,只要时间允许,还要把人家指引过去。
“我常常对老张说,就是因为你为人好,做好事做得多,老天都不收你。来日方长,以后咱们要多做好事,报答大家。”在洒满阳光的客厅里,李玉华坐凳子上慢悠悠地说。

心愿
在他们的卧室里,摆放着两人结婚15周年的时候,李玉华拉着女儿和丈夫拍的婚纱照。整整拍了四个多小时,把张保生和女儿都折腾得够呛。
当时,李玉华说,15周年是水晶婚,非常有纪念意义。等30周年升级到珍珠婚,还要再拍一次。前年是张保生和李玉华结婚30周年。张保生一直记在心里,他提出好好庆祝一下,去照相馆拍个照片,然后也借机请请亲朋好友,感谢一下他们。但是这个想法被李玉华否了,“长病了之后,不想让他太激动。大喜大悲的事,尽量都不要发生,还是小心点为好。”
张保生的愿望,她也记在心里。因为爱好摄影,张保生已经把青岛大大小小的网红打卡点拍了个遍。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走出去看看,去拍拍国外的建筑。
之前担心出远门没有保障,李玉华一直没同意。后来她想,心愿完不成,也是个心事。去年12月份,俩人去办了护照,决定坐上邮轮出国,路上不急不赶,累不着,还能在海上拍拍日出日落。因为疫情,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不过,两人都想好了,等疫情结束他们就出发。到时候,他们一定要选个邮轮的海景房。
最近,只要天气明媚,张保生就会出去摄影,拍枫叶、拍秋菊、拍海鸥。在张保生的摄影作品中,秋叶是那么火红,菊花肆意地绽放着,海鸥也拍打着翅膀呈现着动态之美。每个生命,都散发着勃勃生机。
这时,李玉华总会静静地在一旁坐着,看着。她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太美好了,自己和爱的人也很幸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活着,是她现在最大的心愿。
(文中张保生、李玉华均为化名。)

只要天气明媚,张保生就会出去摄影,拍枫叶、拍秋菊、拍海鸥。在张保生的摄影作品中,秋叶是那么的火红,菊花肆意地绽放着,海鸥也拍打着翅膀呈现着动态之美。每个生命,都散发着勃勃生机。
这时,李玉华总会静静地在一旁坐着,看着。她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太美好了,自己和爱的人也很幸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活着,是她现在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