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P03-平度新闻

半岛都市报

平度新闻
2020年08月14日
文字版选择版面>>
[A01]头版新闻[A02]城事新闻[A03]城事新闻[A04]城事看点[A05]城事看点[A06]城事关注[A07]城事关注[A08]时尚啤酒节[A09]时尚啤酒节[A10-11]时尚啤酒节[A12]时尚啤酒节[A13]城事温度[A14]城事温度[A15]文体新闻[A16]文体体彩综艺[A17]消费周刊[A18]消费品味[A19]广告[A20]视点[J01]胶州新闻[J02]胶州新闻[J03]胶州新闻[J04]胶州新闻[J05]胶州新闻[J06]胶州新闻[J07]胶州新闻[J08]胶州新闻[J09]胶州新闻[J10]胶州新闻[J11]胶州新闻[J12]胶州新闻[J13]胶州新闻[J14]胶州新闻[J15]胶州新闻[J16]胶州新闻[J17]胶州新闻[J18]胶州新闻[J19]胶州新闻[J20]胶州新闻[J21]胶州新闻[J22]胶州新闻[J23]胶州新闻[J24]胶州新闻[J25]胶州新闻[J26]胶州新闻[J27]胶州新闻[J28]胶州新闻[J29]胶州新闻[J30]胶州新闻[J31]胶州新闻[J32]胶州新闻[L01]莱西新闻[L02]莱西新闻[L03]莱西新闻[L04]莱西新闻[M01]墨城新闻[M02-03]墨城新闻[M04]墨城新闻[P01]平度新闻[P02]平度新闻[P03]平度新闻[P04]平度新闻[P05]平度新闻[P06]平度新闻[P07]平度新闻[P08]平度新闻[P09]平度新闻[P10]平度新闻[P11]平度新闻[P12]平度新闻[P13]平度新闻[P14]平度新闻[P15]平度新闻[P16-17]平度新闻[P18]平度新闻[P19]平度新闻[P20]平度新闻[P21]平度新闻[P22]平度新闻[P23]平度新闻[P24]平度新闻[P25]平度新闻[P26]平度新闻[P27]平度新闻[P28]平度新闻[P29]平度新闻[P30]平度新闻[P31]平度新闻[P32]平度新闻[QA01]市南社区报[QA02-03]珠海路[QA04]珠海路[QC01]市南社区报[QC02]湛山[QC03]湛山[QC04]湛山[QE01]市南社区报[QE02-03]八大峡[QE04]八大峡[QF01]市南社区报[QF02]江苏路[QF03]江苏路[QF04]江苏路[QG01]市南社区报[QG02-03]金门路[QG04]金门路[QJ01]市南社区报[QJ02]八大关[QJ03]八大关[QJ04]八大关[QK01]市南社区报[QK02-03]中山路[QK04]中山路[QM01]市南社区报[QM02-03]云南路[QM04]云南路[QN01]市南社区报[QN02]八大湖[QN03]八大湖[QN04]八大湖[QP01]市南社区报[QP02-03]香港中路[QP04]香港中路[QQ01]市南社区报[QQ02]金湖路[QQ03]金湖路[QQ04]金湖路[X01]西海岸新闻[X02]西海岸新闻[X03]西海岸新闻[X04]西海岸新闻[Y01]城阳新闻[Y02]城阳新闻[Y03]城阳新闻[Y04]城阳新闻[Y05]城阳新闻[Y06]城阳新闻[Y07]城阳新闻[Y08]城阳新闻

特色产业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平度市抢抓乡村振兴机遇,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新闻    时间:2020年08月14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者按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平度市抢抓青岛突破平度和乡村振兴攻势重大机遇,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依托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因地制宜,按照“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服务专业化、经营市场化”的“五化”要求,积极探索产业振兴新路径,以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崔家集镇西红柿设施种植大棚鸟瞰。
古岘镇花椒产业园基地。
新河镇街头村民在做草编。

■崔家集镇:“党支部+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
夯实“红色经济”繁荣之路

前洼村村民杨丰昌面朝自己的西红柿大棚,感慨道:“现在的生活,我以前可不敢想啊。”在政策帮扶和自身努力下,曾经的贫困户如今变身西红柿“棚主”,过上了年收入15万元的“小康生活”;90后小伙鞠朋浩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生活,回乡做起了一名西红柿购销经理人。在当地老百姓眼里,这颗西红柿“红果”早已经成为“致富果”“幸福果”“振兴果”。
崔家集镇立足西红柿特色产业良好发展机遇,走出了一条“党支部+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之路。干部党员带头参与,各平台公司和各类资本的迅速投入,村民与村经济合作社签订土地入股合同,村经济合作社将全村土地统一流转出租给从事西红柿种植的专业合作社(企业),村集体收取设施配套服务费每亩每年50元,在村经济合作社的管理运行下,崔家集镇西红柿产业园实现高速发展,稳定为6个青岛市定经济薄弱村带来每年5万元的集体收入。土地流转后,从传统种植业中解放出来的农民除了获得土地租金收益外,通过入园打工、租种大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致富,吸引了周边2000余人前来务工,一些村民看准商机,以满足务工人员的需求为着力点在村中开起了快餐馆和小超市,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乐”,带动村民持续致富增收效果显著。经过近几年的特色发展,以崔家集镇西红柿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擎的“红色经济”产业带越来越宽,“‘西’域福地、‘红’动神集,‘柿’事如意”的发展愿景正在加速实现。

■新河镇:“品牌+基地+公司+农户”
点亮“指间经济”特色之路

新河镇通过培育运营“指间大象”品牌,全面提升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河草编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了年产值高达24亿元的草编产业集群,成功推动“指间技艺”成为“指间经济”,建立了一套“品牌+基地+公司+农户”运营模式,有效探索出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通过品牌化运作、集群化发展、全民化参与等一系列举措,依托草编产业发展基础雄厚、产业集群规模大、草编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新河镇通过指间大象平台,打造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于一体的“青岛百年编织小镇”。
“很多村民在家就做这个,一个月轻轻松松就能获得2000元左右的收入。”一位企业负责人说道。在草编产业链条中,从产业上游的麦秸、玉米皮、纸绳、塑料材料采集,到拉链、纽扣、把手、配饰等辅料制作,成品编织,再到下游漂染、上色,到后期包装及物流配送,每个环节都有农民这一群体的参与。宁家村贫困户刘雪衣就是其中之一,依托“草编就业工坊模式”,刘雪衣一家与新河镇丰川工艺品厂形成结对帮扶,由企业带领技术人员进村到户传授编织技艺,或直接将手工加工活送至农户家中,形成直达田间炕头的产销精准对接模式,真正实现了“不点火,不冒烟,看着电视做草编;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

■古岘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
拓宽“花椒经济”发展之路

“合同一签,家里的地就更值钱了,土地转租有租金,年底每亩地有分红,给公司干活还发工资。现在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可以赚钱了。”东六曲村村民王华海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花椒科技示范园里记者看到,工人正在田间进行操作,50万株花椒长势喜人。“项目一共分为三期,一期计划投资3700万元,规划占地面积2万亩,今年年初栽上了50万株花椒,成活率非常好。”项目负责人姜泽波介绍。近年来,古岘镇利用当地特色农业招牌,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建立“金椒鸿”花椒科技示范园,探索出一套“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产业链条式的经营发展模式。镇党委牵头通过“双招双引”引进企业,再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在新经营发展模式下,村民能够通过土地流转费、劳务工资和企业收益分红等方式获取收益;村“两委”通过土地流转分红壮大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也能通过管理服务获取企业管理服务费。古岘镇的有益尝试,对于村民、村集体、合作社来说,是三赢的局面,也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一个新模板。
“项目全部完工后,农民年增收2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保守估计5万元。”姜泽波介绍,“建设种植基地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加工基地、研学基地等,能够有效调动周边农户参与项目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推动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步增加和壮大,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发展农村产业,必须要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产业体系。要有品牌意识,建立完善特色品牌体系,提升竞争力,提升附加值,将品牌转化为产业振兴的加速力。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用活社会资本、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增强农户的向心力,建立有效的利益链接机制,将企业、村集体、农户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形成强大的发展动力,为农村产业持续振兴、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文/图 窦德佳 戴彤桐 高燕琦 郭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