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ZA07-金家岭新闻

穿越火线,他既是卫生员也是战斗员

记者带您走近老兵张凤仪,听他讲述浴血奋战的抗战经历

新闻    时间:2020年08月12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张凤仪获得的各种奖章和纪念章。 ▲张凤仪一直坚持读书。
■开栏语
93年风雷激荡,93年砥砺奋进。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保家卫国为己任,不虚中华好儿男。为了中华民族不受侵略,为了同胞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有那么一群人,离开了温馨的家,毅然奔赴革命战场,抛头颅洒热血,用赤胆忠心戍守边疆,用一腔热血捍卫领土,他们就是——解放军。
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之际,让我们向军人致敬,向身边的“老兵”致敬,倾听他们讲述那段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

文/图 半岛全媒体见习记者 段轶琳

曾经,我们听过很多战斗英雄的故事,他们往往都是一线部队的参战将士,但是在革命战场上,卫生员们的战斗事迹却鲜为人知。作为参加过解放潍县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的革命老兵,7月31日,89岁高龄的张凤仪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当战地卫生员的那段难忘经历。

告别家乡,青葱少年奔赴战场
1931年9月,张凤仪出生于山东德州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家里兄弟二人,哥哥先行加入八路军。留在家里的张凤仪念过私塾,熟读《百家姓》《孟子》等。那个年代的学校制度还不健全,家家户户还是以务农为主,张凤仪的学业也就断断续续,小小年纪的他并未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种地之余依然刻苦学习。
1947年7月,哥哥在战场负伤,临时安置在山东省北部的匡五县休养,16岁的张凤仪跟着妈妈来到部队探望。看着哥哥伤痕累累的身体,看着其他战士血淋淋的伤口,张凤仪深深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当即主动要求参军,像哥哥一样投身革命事业。谁都知道,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参军意味着什么,负伤甚至牺牲是常有的事,可张凤仪还是毅然决然主动要求来到部队。
1947年冬天,刚刚入伍的张凤仪与战友一起,由庆云县一路步行,跨过结冰的黄河,到达当时位于蒲台县的渤海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第三医疗队,经过简单培训后成为一名战地卫生员,这是他参军后的第一个落脚点。

亲历炮火,负伤后仍坚持一线
1948年初,张凤仪跟随部队从蒲台县到达潍县。同年四月,潍县战役正式打响,人民解放军奋不顾身,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大批的伤员从前线运送到医疗队。而卫生员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伤员们提供简单的止血、包扎,为他们被送往后方进行确定性治疗赢取宝贵时间。张凤仪深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由于工作出色,表现积极,潍县战役后,他被所在部队授予个人三等功。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淮海战役,战役历时六十六天,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张凤仪也在此次战争中英勇负伤。他回忆说:“当时我正在屋里救助伤员,敌人的炮弹打来把房子炸毁,我被埋在了下面,导致腰椎压伤。”一心只想照顾其他伤员的张凤仪顾不得自己的伤痛,坚持留在前线继续工作。在随后的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中,张凤仪一直咬牙坚持,紧随部队南征北战。直至1951年,因疼痛实在无法坚持工作,他才去上海做了手术,由于时间拖得太久,导致他落下了病根。

苦心钻研,扎根基层搞科研
1956年,根据国务院出台的相关政策,张凤仪到湖南省长沙市革命残废军人速成中学继续学业。上学期间他刻苦努力,成绩突出,只用了三年就完成了原本需要四年的学业。1959年,张凤仪顺利考入湖南大学化工系,“看着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年龄小,我还觉得有点儿不好意思。”张凤仪笑着说。
1964年,大学毕业后的张凤仪被分配到铁道部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技术科从事刷油漆工作,当时的他心里有些抵触,心想自己是学化工专业的,怎么能分到工厂刷油漆呢?张凤仪说:“那时我告诉自己,我可是工厂第一个来搞油漆专业的大学生,这是国家分配的工作,既然让我来到这个岗位,那我就要埋头苦干,不能辜负党和国家对我的信任。”说到做到,那段时间他苦心钻研,带领厂里的技术工人一起搞科研技术革新,在他的指导下,工厂短时间内实现了手动喷漆到自动化喷漆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个创新引得全国多个兄弟工厂前来参观学习。后来,在铁道部的组织下,由张凤仪任组长,带领青岛、南京、武汉、长春四个工厂的技术骨干一起编纂了《车辆涂料工艺》一书。直到1991年退休,张凤仪一直致力于四方机厂的技术研发工作,从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是他一路成长的最好见证。
现如今,89岁高龄的张凤仪老人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他当年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值得所有后人铭记与赞颂,他崇高的红色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