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07-新里院 新动能

半岛都市报

新里院 新动能
2020年05月29日
文字版选择版面>>
[A01]头版新闻[A02]决胜2020[A03]决胜2020[A04]决胜2020[A05]决胜2020[A06]新里院 新动能[A07]新里院 新动能[A08]新里院 新动能[A09]城事新闻[A10]城事教育[A11]城事教育[A12]城事动向[A13]城事社会[A14]文体看点[A15]体彩[A16]娱乐周刊[A17]娱乐关注访问[A18]第一消费[A19]品味周刊[A20]半岛圈分享[J01]胶州新闻[J02]胶州新闻[J03]胶州新闻[J04]胶州新闻[L01]莱西新闻[L02]莱西新闻[L03]莱西新闻[L04]广告[M01]墨城新闻[M02]墨城新闻[M03]墨城新闻[M04]墨城新闻[M05]墨城新闻[M06]墨城新闻[M07]墨城新闻[M08]墨城新闻[M09]墨城新闻[M10]墨城新闻[M11]墨城新闻[M12]墨城新闻[M13]墨城新闻[M14]墨城新闻[M15]墨城新闻[M16]墨城新闻[P01]平度新闻[P02]平度新闻[P03]平度新闻[P04]平度新闻[P05]平度新闻[P06]平度新闻[P07]平度新闻[P08]平度新闻[P09]平度新闻[P10]平度新闻[P11]平度新闻[P12]平度新闻[P13]平度新闻[P14]平度新闻[P15]平度新闻[P16]平度新闻[P17]平度新闻[P18]平度新闻[P19]平度新闻[P20]平度新闻[P21]平度新闻[P22]平度新闻[P23]平度新闻[P24]平度新闻[P25]平度新闻[P26]平度新闻[P27]平度新闻[P28]平度新闻[P29]平度新闻[P30]平度新闻[P31]平度新闻[QA01]市南社区报[QA02-03]市南社区报[QA04]市南社区报[X01]西海岸新闻[X02]西海岸新闻[X03]西海岸新闻[X04]西海岸新闻[Y01]城阳新闻[Y02]城阳新闻[Y03]城阳新闻[Y04]城阳新闻[Y05]城阳新闻[Y06]城阳新闻[Y07]城阳新闻[Y08]城阳新闻[ZA01]金家岭新闻[ZA02]金家岭新闻[ZA03]金家岭新闻[ZA04-05]金家岭新闻[ZA06]金家岭新闻[ZA07]金家岭新闻[ZA08]金家岭新闻[ZB01]市南生态环境[ZB02]市南生态环境[ZB03]市南生态环境[ZB04]市南生态环境[ZD01]浮山闻汇[ZD02]浮山闻汇[ZD03]浮山闻汇[ZD04]浮山闻汇[ZE01]市北新声[ZE02]市北新声[ZE03]市北新声[ZE04-05]市北新声[ZE06]市北新声[ZE07]市北新声[ZE08]市北新声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出席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试点项目开园仪式时强调

有“国际范儿”的市民,才有“国际范儿”的城市

新闻    时间:2020年05月29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试点项目开园仪式现场。崔冬妮 摄
70多岁的吴金霞阿姨带着老伴的照片,与焕然一新的广兴里“合影”。
穿新装换新颜”广兴里活力重现。
改造一新的广兴里让人眼前一亮。
特写 带“老伴”一起来留念
一百二十年的光阴里,广兴里演绎着青岛本土独有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这座城市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5月28日一早,70多岁的吴金霞就从台东乘坐公交车来到广兴里。自从2015年3月底搬走之后,吴金霞也记不清自己回来看过多少次了。自从1968年搬进这里,吴金霞在这里住了近50个年头。“对这里的一切都太有感情了,经常会梦到这里。”吴金霞说着说着就眼泛泪光。
从广兴里的拱形门进入后,爬上正对着的台阶,左手边就是吴金霞曾经居住的房子。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青岛市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内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工业设计图书馆。吴金霞站在门外,打量着门和台阶,“台阶还是那个台阶,门也是开在这里,都没变。”
如今这处宽敞明亮的图书馆,在吴金霞的记忆里,却充满着拥挤和逼仄。1968年结婚后,她搬进了广兴里,丈夫当时在建筑五金厂上班,单位分了40多平方米的宿舍,他们家和两个小叔子分了三户,其中吴金霞家的面积17.5平方米。就是这处40平方米的蜗居里,生活着12口人。为了方便,房子开了三个门。“家里到处是搭的吊铺,拥挤不堪。”吴金霞说,在她记忆中,广兴里一共住了160多户住户,没有一家没有吊铺的。
虽然生活环境不尽如人意,但是这里和谐的邻里关系却是最让吴金霞怀念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在屋外做饭,在院里支起小桌吃饭,孩子们端着碗来回乱窜,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吴金霞在广兴里当了很多年的楼长,在她家一进门的墙上,挂着一排邻居家的钥匙。每个人的钥匙自己做好记号,如果谁忘带钥匙了,直接来拿备用钥匙就行。
值得一提的是,陪吴金霞回来看看的除了她的两位老邻居外,还有她老伴的一张照片。“我老伴生病走了,没能看到改造得这么好的广兴里,我就带着他的照片,让他也能看一看。”吴金霞哽咽地说。
照片上,吴金霞的老伴站在自己家的门前,拿着两只小乌龟对着镜头笑。“这张照片大约是2016年的时候,半岛都市报的记者采访时帮他拍的,就在这里拍的呢。你看,现在这里还跟照片里一模一样。”吴金霞站在老伴站过的地方,手里拿着老伴的照片,请记者为她也拍下一张留念。镜头里,吴金霞露出笑脸。
半岛快评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本报评论员 王学义

广兴里是一处烙印,烙在老青岛的肩背,印在老青岛人的心口。
这座老青岛最大的里院,承载了市民太多的记忆,寄托了市民太深的感情。在多年前,笔者曾与岛城已故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多次聊起广兴里,那是他这一代老青岛人童年玩耍的地方。他见证了广兴里几十年来的变迁,从繁华到落寞,从绚烂到黯淡,从人声鼎沸到一时沉寂。
如何让广兴里重生?以何种方式重生?这是以鲁海先生为代表的专家在过去很多年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而直到鲁海先生去世前的一周,我们还谈起广兴里。笔者也曾多次探访广兴里,试图从纷乱的细节中寻觅历史的吉光片羽,探寻城市变迁的肌理和脉络。可以说,无数青岛市民对广兴里魂牵梦绕,无法释怀。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20年5月28日,广兴里开街。经过改造修缮招商,这里成为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虽然近期以来,改造修缮后的广兴里已有众多影像见诸媒体,其外立面、房顶等引来众多市民关注,但当笔者看到广兴里室内的陈设空间和产业定位时,还是感觉被晃了一下眼。
如今,最先进的工业设计与百年老里院结合在一起,现代化与历史感在碰撞中火花四射,一种国际范儿、时尚范儿喷薄而出。而这种国际和时尚又是接地气的,因此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事实上,广兴里的洋气是与生俱来的,天然有着开放的基因与兼容并包的胸怀。这种建筑形式最初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而现在它又在融合中重生,在蝶变中给青岛人以喜悦与希冀。
广兴里是青岛里院建筑的代表,它的改造更新也是历史城区保护的一个样本。据报道,广兴里是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试点项目,而以其为核心,整个四方路街区将会更新换代,此外,馆陶路街区也将转型升级。这对于改善整个老城区的业态具有重要意义,让年轻人更愿意停留,让老城增添新魅力。资本的潮水在老城老街荡漾,期待历史建筑能够在新观念和新科技的赋能之下,抽出新枝,绽放新花。
广兴里,连接历史,也通向未来。希望老城的蝶变在传承老青岛血脉的同时,也能进一步点燃新动能,助力青岛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历史 曾是岛城为数不多的“电影院”
“广兴里”位于海泊路中段。依坡而建,成东高西低的格局。以博山路、海泊路地面为基准,深挖建房,形成从院内看是三层,外观为两层的楼院。沿街所建的四座三层楼,围成一个大四合院,约有150余间房,每间房面积约14平方米。上世纪40年代,这个院最繁盛时,据说有居民300户。
据介绍,“广兴里”是大连政记公司为其在青岛的员工所建。当时,利用“广兴里”院内的一半空地,建了一个小型电影院,取名为“小光陆”,是岛城最早放映无声电影的场所之一,曾放映过《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等电影,院内可容纳200多名观众。空地的另一半则建起五排木板房,既可售货,又可居住。北面墙还有知名的明星照相馆。做生意最有钱的人都住在广兴里的一层,其次是二层、三层,1930年前后是广兴里最辉煌的时候,堪称是“台东商贸街”,院子里卖什么的都有,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有钱不用出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