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7-文体新闻

青岛市档案馆推出《图说五四运动与青岛》,“图说系列”又添力作

新闻    时间:2019年12月24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说帖
北京学生进行游行示威。 图片均由青岛市档案馆提供
图书封面
济南学生进行演讲宣传
半岛记者 张文艳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青岛市档案馆推出的力作《图说五四运动与青岛》,在2019年即将结束前出版。12月23日,青岛市档案馆举办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座谈会,暨《图说五四运动与青岛》首发式。这是青岛市档案馆继《图说老青岛》《图说老青岛·建置篇》等“图说系列”后的又一力作。与其说它是一本图书,更准确地说是图文并茂的画册,书中通过丰富的原始档案和解读,揭露了侵略者的真实面目,还原了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的经过。

原始档案
还原侵略者“狼子野心”


《图说五四运动与青岛》是青岛市档案馆围绕着“海洋攻势”和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活动推出的力作,凝聚了市档案馆副馆长杨来青的心血。他依据馆藏及赴外整理的丰富历史档案、文献、照片、回忆录、手稿等原始资料,结合中国1897年到1922年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史实,客观生动地分析了五四运动时期青岛问题的来龙去脉,对青岛问题所涉及的中日“二十一条”要求交涉、日本围绕一战后攫取青岛利益的一系列秘密阴谋外交活动、巴黎和会中国关于青岛问题交涉及引发五四运动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讲清楚了青岛与五四运动的关系以及青岛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重大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本来打算‘五四’前推出,因为种种原因推迟到了今天才出来”,青岛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忠东在介绍图书编辑出版情况时解释说。在人们的期待中,《图说五四运动与青岛》终于在2019年年底前亮相,堪称本年度青岛图书界的一大亮点。
杨来青接受了半岛记者的专访,提到本书的特点,他说:“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专著,书中既有用文字表述的研究性成果,同时收录大量的珍贵档案、照片,用以佐证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档案的特点就是用文献、史料和照片说话,因此,这本书中的一些原始档案都是以前鲜见的重要内容,“比如《民四条约》,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二十一条’,实际上在1915年的5月25日中日之间就签订了有关协议,还有非常著名的《蓝辛-石井协定》,美国和日方中文的译本,这些档案都非常珍贵”。

系列条约
为中国套上新的枷锁


通过书中的一条条记录、一份份协议,可以看出日本为了得到在青岛的权益,处心积虑。日本政府清楚地知道,逼迫北京政府签署《民四条约》,虽为其侵略中国取得了条约保障,但毕竟是强盗行径,缺乏公理和道义支撑。为了化解和应对战后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使其对青岛的侵占和对山东的侵略合法化、永久化,日本政府借欧战陷于僵局之机,在1917年与英、法、俄、意缔结了支持其图谋的密约,取得了第二重保障。另外,还逼迫美国承认其在华的优越地位。于是,《蓝辛-石井协定》签订。
协定是美国国务卿蓝辛与日本前外相石井菊次郎于1917年经过反复交涉,用模棱两可的外交辞令达成的共识,这是美、日在华争夺利益而进行的幕后政治交易,是美国以牺牲中国利益而与日本作出的暂时妥协,更是对中国主权的蔑视和破坏。
而协定也暴露了美国和日本两国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两国对内容的解读是不一样的,这从协定的中文译稿中可以看出来”。日本强调“特殊利益”,目的在于表明美国承认日本在华的既得利益与潜在利益;美国强调“特别关系”,则是认为其只限于经济及商业方面,不涉及政治方面。还有一些含糊的文字和各取所需的解读,为中国套上了新的枷锁。杨来青称,虽然这个协定对中国毫无约束力,但由于美、日两国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达成了谅解,使得日本更加肆无忌惮,这对此后中国外交产生了很大影响。

说帖发言
再现中方代表据理力争


《图说五四运动与青岛》最大的特点是全面和真实。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开幕。中国代表团由外交总长陆征祥率领,代表为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组和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陆征祥报告顾维钧1919年1月28日发言内容的电报,以及中国代表团依据北京政府提供的青岛问题文件,于1919年2月14日向大会递交的《中国要求胶澳租借地、胶济铁路暨德国所有他项关于山东省权利之直接归还由》的说帖,“这一说帖结构严谨,论证严密,从历史沿革、文化、地理等方面详细说明了山东权益应直接归还中国的必要性”。
经过不懈的努力,青岛终于在1922年回到祖国的怀抱。
杨来青说,“通过这些档案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和解读历史,还可以利用它们来做展览,做专题片,更加直观地向观众介绍那段历史。”
首发式上还同时推出了《民国时期青岛档案史料选编·政治篇》《胶海关档案史料选编·规章制度卷》,同样是基于档案进行解读的珍贵史料作品。
另外,今年是青岛解放70周年,现场还对“拿奖拿到手软”的微电影《永远的丹山百合》进行了创作拍摄和获奖情况的总结,再现青岛解放战争期间,丹山战役中牺牲的女战士徐玉珠(徐玉芝)的英勇故事,寻找这朵硝烟中的百合,是“丹山精神”的传承和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