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2-文体新闻

农村是我的精神栖息地

报告文学《“莱西经验”诞生记》在青研

新闻    时间:2019年12月10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报告文学《“莱西经验”诞生记》在青研讨,作家铁流接受记者专访

半岛记者 黄靖斐

近日,来自国内的三十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相聚青岛,围绕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铁流创作的《“莱西经验”诞生记》,就“莱西经验”的历史地位、时代影响、发展趋向以及该作品的文学性、时代性、文本价值展开了深入热烈的研讨。研讨会由人民日报文艺部、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山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莱西市委、市政府承办,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

引发“莱西经验”新热潮

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莱西经验”,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去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莱西经验”的实践创新者周明金,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今年9月11日,人民日报整版刊发了铁流创作的报告文学《“莱西经验”诞生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回溯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再次引发学习研究深化“莱西经验”的新热潮。同时,这篇作品的文本意义和价值也引起了评论家的高度关注。
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莱西经验”诞生记》展开了研讨,认为这个短篇是近年来报告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积极回应现实的一篇破题之作。这个选题并不讨巧,可作者写出了精巧,写出了立体的形象。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认为,这篇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今天,每条乡村的道路,依然需要千千万万像周明金这样的基层干部,这就是这篇作品的意义所在。”研讨这篇文学作品,眼光应该面对现实,同时更要面向未来,“作品题目是‘莱西经验’诞生记,在我看来,应该是重新出发的‘莱西经验’。把这些典型人物身上的典型经验写活、写透,传播出去,也正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

着力表现了现实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吴义勤认为,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是否成功,检验的关键因素包括这部作品是否有现实的温度、是否有思想的深度、是否有情感的浓度、是否有文学的魅力。就这篇作品的文本来说,已经达到了。“莱西经验”虽然是对历史的回溯,是对经验的总结和推广,从实践来看,这种经验是不断生成、不断创造的过程。文学的意义在于着力表现现实,《“莱西经验”诞生记》有力地彰显了这一点。
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程守田表示,《“莱西经验”诞生记》用感人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笔触,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为新形势下重新审视和拓展“莱西经验”提供了一个优良准确的文本。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这篇作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在文本书写方面,独特的叙事结构、鲜活的人物塑造、简洁凝练又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表达,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又有力深化了它的时代主题。

专访铁流:
报告文学是一种行走的文学


记者:创作这篇文章的初衷和契机?
铁流:我是农民的后代,这些年尽管生活在城市,可心还在农村,可以这样说,家乡那块巴掌大的土地,永远都是我精神上的栖息地。见了他们,就像见了我的父辈,想到我小时候在农村,大家在街头上、麦秸垛旁边拉家常的情境。我时时期盼着农民生活像金秋的山楂树一样火红起来。诞生在上世纪的“莱西经验”,恰恰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于是我有了写“莱西经验”的冲动,后来便有了这篇“诞生记”。
记者:为何选择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如何实现融合和跨界?
铁流:我过去写过诗歌、散文和小说,后来觉得报告文学更有一种振奋人心、鞭挞丑恶的力量。写报告文学很累很苦,可以说是一种行走的文学,在纷繁的时代,现实的东西往往比虚构的还精彩,这也是我钟情这个文体的原因所在。一个作家往往是多面手,这些年很多写小说的名家都在写报告文学,可见纪实文体的魅力。我也偶尔去写一些小说,散文。
记者:青岛报告文学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有哪些亮眼的作品?
铁流:报告文学在反映历史和现实中从没缺席,选择非虚构阅读的读者越来越多。青岛报告文学创作势头很好,在第六届全国鲁迅文学奖评选中,我的《中国民办教育调查》获得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青岛作家许晨的《第四极》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填补了青岛历史没有鲁奖的空白。同时,青岛的作家像张璋、刘宜庆、朵拉图、卢戎、阿占、肖敬礼、李进等,也有着骄人的创作成绩,他们有的获得了泰山文艺奖、精品工程奖等各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