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X01-西海岸新闻

半岛都市报

西海岸新闻
2019年11月22日
文字版选择版面>>
[A01]头版[A02]新闻评论[A03]城事新闻[A04]青临一体[A05]青临一体[A06]青临一体[A07]青临一体[A08]城事关注[A09]城事关注[A10]城事教育[A11]城事教育[A12]城事看点[A13]城事动向[A14]城事温度[A15]城事温度[A16]城事警法[A17]城事热线[A18]城事经济[A19]文体新闻[A20]文体新闻[A21]文体关注[A22]天下新闻[A23]天下看点[A24]半岛圈分享[B01]娱乐周刊[B02]娱乐焦点关注[B03]朝花周刊[B04]朝花观澜[B05]波螺油子[B06]第一消费[B07]消费热点[B08]品味周刊[J01]胶州新闻[J02]综合[J03]城事[J04]综合[J05]综合[J06]综合[J07]专题[J08]广告[L01]莱西新闻[L02]莱西新闻[L03]莱西新闻[L04]莱西新闻[L05]莱西新闻[L06]莱西新闻[L07]莱西新闻[L08]莱西新闻[M01]墨城新闻[M02]墨城新闻[M03]墨城新闻[M04]墨城新闻[M05]墨城新闻[M06]墨城新闻[M07]墨城新闻[M08]墨城新闻[P01]平度新闻[P02]平度新闻[P03]平度新闻[P04]平度新闻[P05]平度新闻[P06]平度新闻[P07]平度新闻[P08]平度新闻[QQ01]镇江路街道新闻[QQ02-03]镇江路街道新闻[QQ04]镇江路街道新闻[QS01]北宅新闻[QS02]北宅新闻[QS03]北宅新闻[QS04]北宅新闻[X01]西海岸新闻[X02]西海岸新闻[X03]西海岸新闻[X04]西海岸新闻[X05]西海岸新闻[X06]西海岸新闻[X07]西海岸新闻[X08]西海岸新闻[Y01]城阳新闻[Y02]城阳新闻[Y03]城阳新闻[Y04]城阳新闻[Y05]城阳新闻[Y06]城阳新闻[Y07]城阳新闻[Y08]城阳新闻[ZE01]市北新声[ZE02]市北新声[ZE03]市北新声[ZE04]市北新声[ZE05]市北新声[ZE06]市北新声[ZE07]市北新声[ZE08]市北新声

追寻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75岁老人丁逊兰的“乡村记忆”

新闻    时间:2019年11月22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丁逊兰(左二)参加义演。
开栏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关于乡村的记忆是否依然萦绕在你的脑海里?那乡村的小路,那房前的池塘,屋后的小河,那村口的老井,村头的石磨,那广袤的水库还有那些乡间古老的传统、悠久的文化……是否会在你的梦里出现。乡村是梦中温馨的家园,关于乡村的记忆则是一首诗,离开得愈久眷恋得愈多。即日起,读者有关于“乡村记忆”的稿件可以投稿2558029447@qq.com,本报将根据来稿择优给予刊登;或者拨打本报新闻热线:86993900,提供相关乡村记忆线索,本报记者将会根据情况进行深入采访。
□半岛记者 陈修华 陈文堂

西海岸新区有一位名叫丁逊兰的老人,今年75岁了,仍活跃于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她是土生土长的黄岛大场人,年轻时远嫁到外地,1995年51岁的她最终难舍故土乡情,重返故乡,开始追寻乡村文化传承梦想。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刚刚从大场镇义演回来的飞宇小剧团团长丁逊兰老人。

名门望族 勤耕勤学

初见丁逊兰,如沐春风,75岁高龄的她身体矍铄,思维敏捷清晰。谈及自己家乡,道起自己祖先,老人一脸自豪。她介绍说,自己家乡有一条美丽的河流——白马河,河西曾经有一座宋朝古庙,这个村因此得名“大庄寺村”。明末清初时,丁氏家族迁居这里。丁氏七世丁惟宁是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其子丁耀亢是一代文学巨匠,著有《续金瓶梅》前后集,丁氏父子均是青州的文化名人。后来大庄寺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自然村,1944年丁逊兰就出生于东大庄寺村。
名门望族之后,血液里流淌着特有的精神气质。“1959年我高小毕业,后来考入农中。母亲1960年过世,母亲临终一直嘱咐我,无论多苦多难都要继续上学。60年代末,那个时候大家都挨饿,农中暂停了办学,我才退学到生产队里干活。”在生产队里劳动,丁逊兰接触到各种红色小说《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等书里的人物,激励着她在困难的日子里始终坚持奋斗乐观的生活态度。

热爱文艺 情满故乡

年轻时候,丁逊兰就非常喜欢文艺,经常参加生产队组织的各种文艺宣传,是队里文艺骨干。1977年,婚姻原因丁逊兰把户口落到了兰州,先是在街道卫生室工作,后来到了兰州歌剧院知识青年服务队,在商店里工作。她胆子大,有闯劲,年轻时甚至经过商,当过采购员,足迹到了温州、杭州、惠州、福建,成了那个年代的第一批“万元户”。
年岁增长,思乡心切。1995年丁逊兰放弃了生意,回到了家乡,一心一意地去做她最喜欢的事情。和弟弟买了锣鼓,组织了秧歌队,后来到了胶南,组织了演出队。丁逊兰老伴也是一名单位退休的文艺骨干,会拉二胡,懂音乐。夫妇二人组织了“飞宇小剧团”,她自任团长,到处组织公益演出。
在家乡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最幸福的。丁逊兰组织的演出队,足迹遍布西海岸的各个街道乡镇。每年平均有二十几场演出,她们队伍中年龄最大80多岁,最小也有50多岁。外出演出,从不不计报酬,风雨无阻。

乡村文化 不忘传承

来到丁逊兰老人家,一本装订朴实清新的图书《乡村记忆》让记者感动不已。语言朴实无华,叙事泥土气息弥漫,把人们带到了那片美丽乡野。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丁氏家族、家乡历史文化和自己的经历过往,深情表达了对家乡故土的热爱。书中载有丁逊兰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理想。她从兰州回到家乡后,记忆中大片梨园被砍伐了,村里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现在的乡村文化匮乏,文化保护意识淡薄,祖辈留下的好东西渐渐消亡。
丁逊兰告诉记者,正当自己忧心之际,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丁逊兰很激动,她在村里利用自己的老房子办起了乡村记忆陈列馆,现有藏品上百件,都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老物件。依托于乡村记忆陈列馆,还组织乡亲们打造民俗文化街,推动特色乡村旅游。丁逊兰说:“只要今后身体允许,我还想组织我们丁氏后人们,依靠政府,把我们的村庄建设成全国最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