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B01-半岛教育

教育部:推进减负须有增有减、把握好度

新闻    时间:2019年11月07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记者 郝春梅 孙雅琴

减负=制造学渣?近日,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在朋友圈刷屏,也引发广大岛城市民的热议。“南京减负”话题急速登上热搜,成为全民话题,连带浙江省新出的减负方案也成为关注的热点。其实,对当下的每一位国民来说,“减负”已不是一个新鲜词汇,但教育焦虑的蔓延已经让家长群体经不起“风吹草动”。那么,事关孩子的成长,对于南京的减负方案,岛城市民和教育人士又是如何看待的?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淡定派:
对孩子的教育还是要多上心


六年级学生家长王女士很淡定地告诉记者,“这种事,听听就行了,别当真”。王女士说,经过五年多的磨练,她已经形成了风吹不动、雷击不倒的育娃理念,“现在,无论是有实力、没实力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有多大本事就使多大本事”。
王女士告诉记者,其实,咱们青岛市也出台过减负政策,“比如,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但是现在据我所知,一些学校该布置还是要布置,要是不布置书面作业,孩子一上三年级,无论从知识体系还是学习节奏上,大人、孩子都吃不消”。
她说,对孩子的教育多上点心,在学业上多帮助孩子,一旦出现弱项和短板,及时补上,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和手段,都不为过,“趁着还能帮上忙的时候就使使劲,不要等着到最后了,你有钱都使不上劲,孩子上不了理想的学校,那可就干瞪眼了”。

支持派:
影响身心健康的负担,必须减


一年级小豆丁的爸爸杨先生却认为减负势在必行,不然把孩子推进火坑里都不自知。眼见着开学这两个月家长们呈现出来的焦虑状态,他也有话想说,“那天听家长们在讨论期中考试的话题,有人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次大考的成绩都会记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当时,就有不少家长觉得很吃惊,很紧张”。杨先生直言,紧接着,班里就有家长自己买辅导书给孩子练习,“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再加练一些拼音题和数学题”,还有的家长加了很多学习群,每天逼迫孩子打卡,“经常看到班级群里,有人晚上10点多了还在发老师布置的视频作业,这是孩子还没睡觉吗?这样的时间和节奏,孩子怎么保证休息?”
杨先生直言,小学一年级尚且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压力会越来越大,将来孩子怎么熬?“看看班上的小眼镜,还有越来越多的专注力差、感统失调的孩子,这都是生生被家长逼出来的,没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休息,身心正常发育都难以保证的话,将来怎么能走得远呢?”
他觉得,低年级家长需要做的是,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有个健康的体魄,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及时巩固和预习的习惯,一切都会事半功倍,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也会逐步爆发自己的小宇宙的。

反对派:
剧场效应太可怕,家长很无奈


“起初我也很乐观,觉得孩子水平还可以,一直也没让我们太操心,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一上初中,一切都变了”,市民刘先生表示,前几天,孩子的班主任主动问起,有没有给孩子报辅导班,“老师直接建议我们去报语数英,三门主科都要学,希望能稳住向上走的趋势,将来冲击二中和五十八中”。面对老师的推心置腹,刘先生很感动,并火速启动调查节奏,这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我们班大多数家长都在外边给孩子报了班,有人还专门打听了哪个老师教得好,无论多远、课时费多高,都送孩子去上”,刘先生表示,自己瞬间觉得压力很大。
“当别人都在拼命往前跑的时候,你还想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来,就得被落在后边”,刘先生说,这就是“剧场效应”,除非大家的步子都慢下来。所以,他很理解南京家长们的焦虑,“看着孩子每天学到很晚,做完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得做辅导班老师布置的作业,周末也一直在赶路、上课,真是挺心疼的,但是,也没办法”。他觉得,只要竞争存在,负担就不可避免,除非中考、高考的选拔机制不看成绩、不看分数。

专家:
减负的目的,是科学育人


其实,“减负”并不是新鲜话题。去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其中就强调,要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青岛市教育局等七部门也联合印发《青岛市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其中提到:禁止所有小学、初中通过考试、面试、面谈、考查等任何方式或擅自附加条件招生。禁止以各种名义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严禁单纯以学业水平成绩评价学生,学生考试成绩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应单独反馈给学生;要求学校必须坚持“零起点”教学,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禁“超纲教学”“提前教学”;还要科学设计作业,提倡分层布置作业,不布置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型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课后作业等。
青岛市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孙刚认为,各类“减负”举措的出台,直面的是屡禁不止的课后补课、熬到深夜的作业、愈演愈烈的校外培训等现象,要纠正的是“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行为,让学校、家庭、社会逐渐回归到科学育人的轨道。“减负不是不要负担,而是减掉过重的学业负担。学校在减负的同时,更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前提。”
青岛市教育局总督学林光琳则认为,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之所以家长会对减负政策产生焦虑感,这源于教育部门、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不顺畅。“减负归根到底是要让教育回归理性,真正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而要把减负这个好事办好,就需要多管齐下。家长在追求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要结合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天性,理性设置对孩子的期望值;教育部门在减负进程中,也要面向家长和社会多渠道广泛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做好解疑释惑。”林光琳介绍,目前市教育局设置了家庭教育处,就是为了畅通家校沟通渠道。
那“减负”究竟应该减些什么?青岛山东路小学校长金延清表示,作为小学生群体,学业压力相对较小,老师和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以布置家庭作业为例,作业可以更加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而不是一刀切。“作业可以分层设计,有兴趣的孩子可以试一试拓展题、挑战题;也可以多些研究性学习,让孩子通过实践探索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金延清认为,只有学习的过程“高质”了,才能达到“轻负”的目的。
齐鲁名校长、青岛实验高中校长孙睿说,对于中学生群体应该减少学生做机械重复的作业,而多些实践和探究性质的学习,“现在仍然有不少人认为学习就一定是抄抄写写,背背考考,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应该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身边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能从实践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多做一些课题,这样他们的学习过程不感到痛苦,自然也就不会觉得是负担。”孙睿说,老师和家长都需要从简单、机械、重复的学习观念中扭转过来,不要让孩子身陷题海,不要过度透支孩子的兴趣、热情和身心健康,以致于把孩子未来的多种可能和选择给扼杀掉了。
孙睿用最简单的森林动物运动会来举例,起跑线上有猴子、大象、兔子和鸟等动物,发令枪一响,就开始比赛了,但是比什么呢?比的内容不一样,结果自然不一样。就像孩子一样,如果用一刀切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就会导致有的人适应,觉得快乐;有的人不适应,觉得痛苦,“所以人才培养模式要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孙睿还提到了考核评价标准的问题,有的家长认为,中高考的压力摆在那里,怎敢放松?但实际上,中高考改革正在持续推进中,高考已经发生变化了,却还有人熟视无睹,“如果说过去的高考是一个补短的考试,需要你样样都好。今天的高考就是一个扬长的考试,高校的自招和综招计划越来越多,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色发展;高考试题也越来越多地考核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素质。所以希望学校和家长多给孩子们提供一些空间,鼓励孩子的特长发展,重新审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并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孙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