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20-夕拾周刊

【书荐】

多维度的乡村重构             □张国刚

新闻    时间:2019年10月21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时值秋天,黄孝纪又有二个季节的馈赠与收成,一是他刚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还有就是接着而来的,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常规出版的中国乡村丛书,我首先读到的是这套丛书之一:《瓦檐下的旧器物》。
作者生于斯长于斯,高考后离开了养育自己的母地进入了城市,寒来暑往,记忆随季节如野草疯长,挥之不去,他想着的是把自己的思念固定在一种可以储蓄留传的媒介上,这无疑就是书了。
乡村书写就是一种乡村多维度重构。
城市人和新乡村人,还能回到曾经的的乡土吗?这个大的哲学命题虽然不便笼统给予答案,我要说的是,至少湘南的典型乡居八公分村是能够回得去的,并且比族谱更清晰更立体的这段历史,因为《瓦檐下的旧器物》历历在目,镜像恍如昨日。
用书写来保留重构乡村流变的精神历程和面容,我觉得作者的选项是最佳的,毕竟一些小的物件还可以继续寄放,但是作为有形主体的建构物是永远消失了,主体建构物里的主人与旧物全离开了,没有了温馨火热,也没有了空旷静寂……
《瓦檐下的旧器物》全书六辑,我花了一个星期阅读完,虽然我与作家叙事的八公分村相距只有几十公里,地域生活习性风俗高度近似,这些物事也是我的曾经,但我告诫自己:我的乡村视界远没有作者的深度和广度,阅读是又一次身体与内心的阅历和修养。
散文写作相比某些媒介没有视像霸权,处于显像观感的不利地位,《瓦檐下的旧器物》在图文适配方面,做得非常走心,用足了功夫,全面照顾阅读的多层次体验,有些器物的图像接近拓片的观感,古意浓郁存在感极强,有些物件水彩表现技法上对比度很高,直接能吸住读者眼球,散文所要书写客体的形象,随着叙事跳了出来。
按照作者《瓦檐下的旧器物》文本整体重构,卧房、灶屋、厅屋、巷子、禾场、田野是本书六大主场面构成,主场面时空下是与人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小物件,我细读了七十五篇物件不同的篇什,这些散文单篇,从不同视角不同时光不同场合,聚合还原了八公分村生产生活物化和精神向度的立面景观。
确实是篇篇都不能一目十行放过的佳作,每一篇都有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感受,后一些的单篇因为有了前面叙事的铺陈,更容易进入相应的情景联想,我记得有些单独的篇章,曾经在中国一些著名的杂志或报纸刊登过,是具有大的影响力的名篇。
黄孝纪老师的散文文字非常质朴但又非常机巧,看上去平常的一个物件,都能徐徐道来幽深曲折的往事,有跟着他一探究竟的诱惑;书中他用了极少的湘南农村语言,但给了读者内涵的精准指向。
读他写的散文,更多地让人进入了物我的双向思量,他写的物也是有生命年轮的,后面都有人——人在农事上的智慧,人在苦难面前的坚强,人在与关联环境际遇的善举。
乡村是有区位定位的地方,湘南就是湘南,八公分就是八公分,八公分之外没有八公分,我非常尊崇作家独特干净语言生产出的这些篇章,这是接地气的文字,观照建构的是真实乡村人文。散文作家的作品要让人多一分敬重,我觉得就不要矫情耍滑头,否则他轻飘飘语言建构的乡村虚妄而不可能抓紧大地。
在湘南宏阔土地上,八公分村在地图上更接近是点,但有了作家的智性善性写作,这些瓦檐下的旧器物因而有其涵有的广义,会被人更加重视,会辐射到乡村建设与文化保护传承去,人与物互文,八公分的旧器物就赋予神性,能走出八公分而抵达时空的深久,这可能是《瓦檐下的旧器物》更大范围的复活价值。
《瓦檐下的旧器物》像一座驿站,打开了我们逆时空进入过往的通孔,让我们清清楚楚看到,物质失去了什么,关联的精神和文化失去了什么,需要保留什么,需要光大什么。从这样建构体层面说,我们是能返回当下也能面向未来的,我们需要传承,有传承的现在和将来才是理想的乡村社会语境。
我想,在城市匆忙行走和生存的人,如果能有一时休闲,如果还存一丝阅读德行,是可以读读《瓦檐下的旧器物》的,浓缩了大美旷野的书籍可以让你获得一段喧嚣中的宁静。
书名:《瓦檐下的旧器物》
作者:黄孝纪
广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