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17-人文青岛

提起父亲,我们倍感自豪

新闻    时间:2019年09月17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侯永梅、李玫、董双莲、邵世珍

纪念碑搬运工具。

刘增平接受采访。
在道路交通博物馆,半岛记者见到了当年参与搬运工作的工人后代,她们分别是董传祥的女儿董双莲,邵立德的女儿邵世珍,侯元祥的女儿侯永梅,以及李凤枝的女儿李玫,她们中最小的58岁,最大的65岁,从小都是听父亲的采石故事长大的。
“我们的家离得都很近,父亲经常聚在一起聊天,我们最喜欢听他们讲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故事。二两酒,几碟小菜,他们便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的经历,我们几个坐着小板凳,支着下巴听,听得津津有味”。董双莲说,父辈们特别能吃苦,他们都来自日照,当年在码头拉洋车,后来拉地板车,就这样凑在一起组成了搬运队,后来扩大为起重队,他们吃苦耐劳,“这么说吧,在山东都很有名,因为没有青岛起重队干不了的活”。
正因为父辈们不怕吃苦的精神,所以他们才成为了碑心石运输队的一员,提起往事,因为运输工具简单,确实很难,但他们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作为女儿,她们有赞赏,也有羡慕。所以,她们都顶替接班,进入了起重队,如今,她们中的多数都是起重队的退休职工,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父亲参与采石工作时,我的大哥才几岁,二哥刚出生不久,父亲常年在工地一两个月不回家,全靠母亲操持家务。”李玫说。这些工人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不但要成分好,还要有技术,脑子灵活,光有力气不行,他们吃住在工地,一个帐篷,一张草席,甚至一件蓑衣铺在地上就是他们的床,凭借着这种坚韧不拔的奉献精神,才一点一点将碑心石安全护送到北京。
交运集团青岛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增平全程参与了道路交通博物馆的兴建,他说当年的搬运者就是交运集团(青岛)的前辈们,他的父亲便是搬运队中的一员,所以,他带领工作人员对纪念碑碑石搬运过程的物件进行了抢救性收集,包括马承彬先生捐赠的运输工具等,成为交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我们需要让青岛人都知道,原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有一颗‘青岛心’,这是青岛的荣光。”刘增平先生说,当年没有机械化,前辈们用最原始的搬运方式完成了这么重要的任务,他们所承受的压力,经历的艰难,是现在无法想象的。但“他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一种‘红石’精神,一种坚韧不拔的韧劲,一种敢于担当的责任和使命感,演绎了这个城市的家国情怀。他们都拥有忠诚的信念,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心潮永远是澎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