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B03-人文青岛

吴冠中为四方机厂作画

新闻    时间:2019年09月10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上世纪20年代中期,胶济铁路管理局利用四方机厂厂区外北侧的大片水塘和湿地建了一座“铁路公园”,后交由地方政府改称“四方公园”,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四方公园北临嘉禾路,东北角和海云庵一街之隔。公园东面敞开,紧邻四方河(今杭州路河),与奉化路(今杭州路)一河之隔,在奉化路上就可以一览公园景色。
四方公园内有一个长百米、宽约20米由人工开挖的荷塘,塘内的荷花引人入胜,被誉为“四方风荷”,塘边种植垂柳、蓝樱、玉兰、桂花、迎春、月季等植物。公园东北角建有用开挖池塘的土方堆积的假山,山上建六角亭,周边遍植菊花。园内建有简易动物笼舍,展出虎、豹、狼、猴子、长尾鸡等。
四方公园荷塘西岸曾有几尊石质“大佛”,赤足立于石质莲花座上。如今,大佛已经成为青岛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石佛历经沧桑,险些被日本侵略者掠走。
石佛原来安放在临淄县龙泉寺内。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日军占领胶济铁路全线,日本商人预谋劫取龙泉寺内的四尊北魏石佛,经青岛运往日本,不料在淄河店车站被当地群众阻止。此事被上海《申报》报了出来,舆论大哗。日本侵略者迫于形势,只得将两尊小石像的头盗走。此后,其余用草绳缠裹的石佛和石碑一直躺卧在淄河店车站,任由风吹雨蚀。
1930年,时任四方机厂厂长栾宝德闻知此事后非常关切,为保护国家珍贵文物,调拨专列,将这些石佛和石碑从淄河店车站运至青岛,并排安放在四方公园内荷花湾西岸,供人们观赏。栾宝德曾向青岛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回忆说,“运上火车的时候,沿途铁路桥梁都用道木顶起来加固,以防不载重。用人工滑动移位,再用几架加重的神仙葫芦(又称倒链,一种简单的起重工具)吊运,用了大约半个月,才把石佛运来青岛。”
负责承运的工头是四方机厂的领工孙义堂,他回忆说:“我们到了淄河店车站,起重设备不足,生拉硬吊,把石佛调到平板加重车上,四周用道木挤着、衬着、捆着。过铁桥时,车行很慢,一站一站拉到四方。缺了的两个佛头,是四方机厂工人用水泥配上的,还有掉了的手也配上了,裂了缝的莲花座都打上了铁把锔。据工程师计算,两尊大佛各重30吨,小佛每尊也有20吨重。”
历经周折保存下来的石像,在“文革”中,差点被砸损。1966年7月初,为了保护石佛,四方机厂紧急联系青岛市博物馆,经过简短磋商后制定了应急方案。先是用最快的时间把革命标语贴满了石佛像,接着,向前来围观的工人宣传保护文物的政策和重要性,说服工人加入保护石佛的行列,分工把守厂区大门。北魏石佛像这才在疾风暴雨中得以幸存。
1979年7月,青岛市政府决定将这些石佛从四方机厂迁移到青岛市博物馆展出。为了将佛像顺利运送进博物馆的院子,青岛市调用了最大的吊车——两台20吨吊车。因为石佛太重,竟将院内铺地石条压陷二三十厘米。此后,北魏石佛一直是青岛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98年,工作人员又把石像从院内迁移至东部新馆室内。目前,作为中国博物馆室内陈列古代石造像,“双丈八佛”可为体量最大,且同殿两佛并立,皆为北魏圆雕,为国内所仅存。
自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直到1949年初期,在中国土地铁路线上奔跑的所有机车,均是英美德日等国的旧蒸汽机车,无一辆是国产。据1949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可统计的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中国也因此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当时,机车制造的关键技术都由国外厂家垄断,中国铁路系统不具备大规模制造机车车辆的能力,短时间内还只能以修修补补为主。
在铁道部和青岛市军管会的大力支持下,1949年11月,四方机车厂成功抢修完成了“中苏友好号”蒸汽机车。1950年9月,四方机车厂又修复组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台蒸汽机车“国庆周年号”。在这两次成功改造的基础上,四方机车厂积累了有关技术数据和丰富的修造经验。加之该厂建厂早、技术力量较为雄厚,此时有新老设计技术人员30余人,广大干部群众干劲十足,为研制新型机车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2年,国际上,北纬38°线附近的战火正在猛烈燃烧,抗美援朝亟待后方支援。然而,铁路要先行,却被铁路设备拖住了后腿,成为制约交通运输的“瓶颈”。为解决铁路运输设备落后的难题,经过慎重考虑,铁道部决定将研制生产新型蒸汽机车的任务交给四方机车厂。
接到铁道部的命令后,四方机车厂成立了新型机车设计小组,经过反复研究琢磨,严密论证,设计出了“解放”型干线货运蒸汽机车。在攻克了一系列重大难题之后,设计小组成员又研制生产了火车头上的10000余个大小零部件,经过安装调试,终于在“八一”建军节前夕创造了试车一次成功的新纪录,被铁道部命名为“八一”号。四方机车厂成功试制出新中国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不仅结束了中国不能独立制造机车的历史,更翻开了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史上崭新的一页。此后,四方机厂又接连创造了新中国铁路工业史上的多个“第一”,如第一台胜利型客运蒸汽机车、第一台液力传动内燃机车“东风”号摩托动车、第一列双层客车、第一台卫星型大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等。
1986年7月21日,四方机厂客车系统改扩建工程在棘洪滩举行奠基仪式。经过两年零三天的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工厂耸立在昔日的盐碱滩上。自1988年起,四方机厂的生产线迁往棘洪滩,依托动车小镇为青岛市千亿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B01~B03版图片由张成先生提供,署名除外)
1975年,我国援助坦桑尼亚、赞比亚建设坦赞铁路的工程已近完工。四方机车车辆厂担负着制造列车车厢的任务,其中有两节公务车厢将作为国礼,送给坦桑尼亚、赞比亚的两位总统,每人一节。四方机厂设计科的朱仁甫有个创意,即在每节公务车厢内都挂一幅带有当地特色的织锦作装饰。于是,朱仁甫就将吴冠中先生请到了青岛,绘制油画作为织锦图像的蓝本。
应四方机厂之邀,吴冠中先生来青岛画了两幅油画,一幅是“乞力马扎罗雪山”,一幅是“维多利亚大瀑布”,两幅尺寸大小一样,是特为四方机厂制造的援建坦赞铁路国家总统专列装饰用的。吴冠中在《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中提及此画的创作过程:“1975年,青岛四方机械厂奉命制造坦桑尼亚至赞比亚铁路的总统车厢,邀我前去绘乞力马扎罗雪山和维多利亚瀑布,然后根据油画织锦装饰车厢。”
吴冠中在青岛的学生王进家曾经专门撰文回忆了这一段创作:“吴先生来青后,住在青岛铁中西大门旁边的四方机厂招待所,临时工作室也设在那里……油画的题材当然是与坦桑尼亚、赞比亚有关。一幅画的是坦桑尼亚境内非洲最高的山——乞力马扎罗山,一幅是位于赞比亚和辛巴威之间的大瀑布——维多利亚大瀑布。吴先生以对形式美特别的敏感与理性处理构图,以高调的高级灰处理色彩。画面明亮,颇具装饰意味。”
创作完成后,吴冠中似乎并没更多地留意它们,这两幅油画最早都保存在四方机车厂。2005年第9期《青岛画报》一篇反映吴冠中与青岛关系的文章中,提到四方机车厂职工于涌的一段话,印证了这一点,他说,当时油画“就挂在了厂办公室的墙上”,但遗憾的是,“并没有人知道它的价值”,再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幅油画颜色脱落,再后来办公室装修,最终都“不知下落了”。
不过,四方机厂一位了解内情的老职工向半岛记者透露,这两幅油画被该厂以15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吴冠中的后人,所得款项作为办公经费使用。
在北京保利2017年春季拍卖会上,吴冠中1975年所作《乞力马扎罗雪山》布面油画,以3220万元成交。在保利香港2017年秋季拍卖会上,吴冠中1975年所作《坦桑尼亚大瀑布》油画,以4456.27万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