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B02-人文青岛

四方机厂风云录

青岛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创造了中国铁路机车史上的多个“第一”

新闻    时间:2019年09月10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记者 李红梅

四方机厂始建于1900年,毗邻闻名遐迩的海云庵和四方河,被誉为中国火车头的摇篮。这个拥有120年历史的老厂,是青岛党组织开展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也是青岛早期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和大本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方机厂接连创造了中国铁路工业史上的多个“第一”,如第一台蒸汽机车“八一”号、第一台胜利型客运蒸汽机车、第一台液力传动内燃机车“东风”号摩托动车、第一列双层客车等。随着生产工艺的发展更新,自1986年起,四方机厂逐步将生产制造基地搬迁至城阳棘洪滩区域。不过,坐落在杭州路上的一排排老厂房、一段段旧铁轨,依然在给人们讲述着那段激昂澎湃的峥嵘岁月。
铁路工厂
艺徒养成新模式
1897年11月14日,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胶州湾,以武力占领胶澳。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取得了在山东建造胶济铁路的权利。
1899年6月14日,德国在柏林设立“德华山东铁路公司”,在青岛设分公司和最高营业部,并开始勘测胶济铁路。第一艘载着4300吨轨道材料的轮船从德国汉堡出发,3个月后,抵达青岛。同年9月23日,胶济铁路开工建设,并在距青岛7公里处设四方火车站。在青岛至胶州段铁轨铺设期间,8台机车和226节车厢也踏上了海途。
为了解决胶济铁路的机车装配与修理问题,1900年10月20日,德华山东铁路公司在四方火车站东侧、下四方村南侧的扫帚滩上,兴建胶济铁路四方工场,预算投资320万马克,占地面积12.5公顷。胶济铁路四方工场是继唐山、大连两厂后,是第三家出现于中国的铁路机车车辆工厂。
据《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博物巡礼》一书介绍:“四方铁路工场原址(扫帚滩)是胶州湾内海滨洼地的一部分,呈东北高、西南低、西北高、东南低的起伏状,天然地基最高为6.9米、最低为负0.6米,厂区多为填土1.5米至9米而成。”
1900年12月,四方工场开始组装从德国船运而来的洪堡机器制造厂、博西格机器制造厂生产的机车。到1901年10月,四方工场组装完成了13台时速60公里的蒸汽机车。1902年6月,四方工场的第一批厂房竣工。年底,办公房屋完工。1903年,建筑工程、设备安装等全部完毕,工场正式投入使用,承担了胶济铁路全部机车车辆的组装和修理任务,渐次分设出客货车修理场、机车修理场、木工场、铁工场、装备场、翻砂场等。
据民国时期编撰的《中国铁路史》,胶济铁路四方工场是胶济铁路线上唯一的铁路工厂。“工场设于四方,德管时,职员14人,职工200人”。因为铁路工厂在德国的标准作业生产已经成熟,所以四方工场最初的人员除了中国劳工以外,还包括负责技术指导的14位德国人。四方工场从山东各地招收了大量的铁匠、木匠,从青岛造船所和上海、天津等地招募了部分工匠。
1904年,为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德式工匠,四方工场开始兴办“艺徒养成所”,徒工逐步由每年10名增至四五十名。这些徒工培训期限为4年,毕业后再实习2年,由德国人授课并指导实习。为了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每天还有德国教师教授德语2小时。实习时由德国工长或中国师傅传授技术,实习结束后就充当工匠。可以说,“艺徒养成所”构建了青岛最初的产业工人培养模式,这种方式被后来崛起的华新纱厂等工厂仿效。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对德国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日本占领胶济铁路后,将“胶济铁路”交由铁道联队接管,改名为“山东铁道”,“胶济铁路四方工场”改名为“山东铁道青岛工场”。1917年10月,“青岛工场”归属青岛守备军民政部铁道部。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工场又扩大了面积,填平厂内洼地,至1922年6月15日,用地面积为95.53万平方米。日本人印行的《青岛工厂概要》称,山东铁道青岛工场基本达到日本先进工厂的水平。据《四方机车车辆厂志》记载,1922年,山东铁道青岛工场成为青岛最大的机械制造厂家,有工人1520余名。
1923年1月1日,北洋政府从日本手中赎回山东铁道及青岛工场,成立“胶济铁路管理局”,隶属交通部,下设机务处等7个处以及沿途车站。1月5日,胶济铁路管理局机务处接收“山东铁道青岛工场”,改称“胶济铁路管理局四方机厂”,简称“四方机厂”。四方机厂赎回后其生产性质为修理和制造,其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从全国调配。
由于长期遭受德、日帝国主义以及北洋军阀的剥削和压迫,四方机厂一批进步工人认识到,工人们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力量,才能为自身争得权益。北洋政府收回胶济铁路后,以郭恒祥为首的铁工首先组织了“老君会”。民间的一些行会,往往拉一尊大神来护佑,因为铁匠炉和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相通,所以太上老君也就成为铁匠的祖师爷。不久,郭恒祥以“崇敬祖师,互敬互助”“提高工人人格,辅助路务进行”为名,积极在厂内串连,提议将厂内的“老君会”与木工组织的“鲁班会”、油工组织的“葛仙翁会”(东晋道教炼丹家葛洪)合并。
1923年1月,一个名叫“圣诞会”的民间行会组织在青岛四方机厂成立,有数百名技工参加,选举郭恒祥为会长。不过,这个“圣诞会”与西方的“圣诞节”没有丝毫关系,更没有任何官方背景,相当于现在的技工协会。它的成员,全是一群匠人,不是铁匠,就是木匠,或是油漆匠。圣诞会报请胶澳商埠警察厅及胶济铁路管理局备案,成为一个可以公开活动的工人行会团体。
青岛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就是从改造四方机厂圣诞会开始的。1923年,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肩负着建团建党的重大使命来到青岛,利用《胶澳日报》副刊编辑的身份,深入四方机厂工人群众中,有计划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据四方机厂早期共产党员于维功回忆,1923年冬,“邓恩铭担任圣诞会秘书,圣诞会新订章程,以‘互结、互助、互爱、互学’为宗旨,取消对青年工人入会的限制,与四方机厂另一个民间组织“艺徒养成所同学会”合并,会员增到500余人,在海港码头和胶济铁路沿线车站成立圣诞分会。”
改造后的圣诞会成为党领导下的青岛第一个工会组织,通过罢工等形式和厂方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努力为工人谋利益。随着圣诞会的迅速发展,胶济铁路管理局变得恐慌起来,他们千方百计寻机破坏,并于1924年9月8日,以局势紧张、防止“过激派”乘机煽惑鼓动风潮为由,强行下令取缔圣诞会。
1925年初,北洋政府交通部和胶济铁路管理局内的江浙系,同山东地方势力和胶济铁路管理局内的山东派之间,围绕胶济铁路运价等问题引起的矛盾斗争尖锐化。中共青岛支部书记邓恩铭召集四方机厂的党员和积极分子20余人开会,决定利用胶济路局两派争权夺利的有利时机,发动四方机厂工人参加罢工,以达到公开成立工会、改善工人地位之目的。
2月8日,在山东地方势力派的操纵下,胶济铁路全线员工举行大罢工。据当时的上海《申报》报道:这次罢工“场面非常之大”。铁路工人用枕木和钢轨封锁了铁路线,司机熄灭了炉火,各站、段工人全部停止工作,未开出的客、货车一律不许开出,开出的客、货车开到哪里,就停在哪里,不再开动……胶济铁路全线瘫痪。
罢工斗争坚持到第九天,新任胶济铁路管理局局长李钟岳亲自会见四方机厂工人代表,答应工人提出的部分复工条件。2月18日,四方机厂工会召开全厂工人大会,庆祝罢工胜利,并正式成立胶济铁路总工会四方分会,全厂1500余名工人参加了工会。
胶济铁路四方机厂罢工胜利,对青岛的工人运动影响很大。1925年3月,青岛大康、内外棉、隆兴、钟渊、富士、宝来等日本纱厂以及水道局、电话局、啤酒厂、祥太木厂、铃木丝厂等相继成立了工会,酝酿罢工。四方各纱厂还以四方机厂为基础,成立了四方工会联合会,并于4月19日举行了青岛日本纱厂工人第一次同盟大罢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