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QE04-市南社区报

半岛都市报

市南社区报
2019年08月29日
文字版选择版面>>
[A01]头版新闻[A02]新闻评论[A0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A04]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A05]重要新闻[A06]百战归来[A07]百战归来[A08]光影70年 5G启新元[A09]光影70年 5G启新元[A10]光影70年 5G启新元[A11]光影70年 5G启新元[A12]深读新闻[A13]深读关注[A14]城事新闻[A15]城事民生[A16]城事社会[A17]城事热线[A18]城事福彩/经济[A19]文体新闻[A20]文体看点[A21]文体关注[A22]半岛家居[A23]天下新闻[A24]半岛圈分享[B01]半岛教育[B02]教育关注[B03]教育关注[B04]教育资讯[B05]黄金楼市[B06]广告[B07]广告[B08]楼市重磅[QA01]市南社区报[QA02]市南社区报[QA03]市南社区报[QA04]市南社区报[QC01]市南社区报[QC02]市南社区报[QC03]市南社区报[QC04]市南社区报[QE01]市南社区报[QE02]市南社区报[QE03]市南社区报[QE04]市南社区报[QF01]市南社区报[QF02]市南社区报[QF03]市南社区报[QF04]市南社区报[QG01]市南社区报[QG02]市南社区报[QG03]市南社区报[QG04]市南社区报[QJ01]市南社区报[QJ02]市南社区报[QJ03]市南社区报[QJ04]市南社区报[QK01]市南社区报[QK02]市南社区报[QK03]市南社区报[QK04]市南社区报[QM01]市南社区报[QM02]市南社区报[QM03]市南社区报[QM04]市南社区报[QN01]市南社区报[QN02]市南社区报[QN03]市南社区报[QN04]市南社区报[QP01]市南社区报[QP02]市南社区报[QP03]市南社区报[QP04]市南社区报[ZD01]浮山闻汇[ZD02]浮山闻汇[ZD03]浮山闻汇[ZD04]浮山闻汇

沧桑四川路(下)

新闻    时间:2019年08月29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 西镇记忆 ]
侯修圃

在巨野路头的斜对面,20世纪80年代修了轮渡码头。成为岛城通黄岛的水上交通要道。近几年,由于海底隧道的开通,轮渡码头逐渐冷落。
据北京某大学教授阎慧娟回忆,1945年到1955年,她住在四川路25号永裕盐业公司宿舍,绿树环绕,环境优雅,很适合居住。1955年,她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离开了青岛。1958年,政府拆除25号宿舍及周边建筑,建了青岛造船厂。前几年造船厂搬迁即墨。这里改称“金茂湾”小区,出现一片水泥森林。
从造船厂走出不少文化人。比如青岛市作协主席郑建华,青岛晚报副总编辑、作家陈为朋,诗人范广兴等。
马路南面,也就是双号一边是平房和二层楼房。在四川路和枣庄路交口处是打牛房(新中国成立后是肉类加工厂),新中国成立前是屠宰场,史料显示:日宰耕牛百千头,转运出口。当年诗人刘少文作诗讽刺曰:“恣杀曾闻供百宰,即今千万未为豪。田夫莫惜耕牛尽,犹有潢池可带刀。”可见当时的情况。
四川路56号乙,是四川路第一小学。习惯称“四一小”。四一小,办学条件很差,除了一座二层小楼是教师办公室外,其余教室都是偏厦,一面子窗户,冬冷夏热。新中国成立前是私立惠民小学,1952年,改为公办小学。那时有11个教学班,学生630人,教师22人。1985年6月,撤销四川路一小,成立市南辅读学校,收弱智儿童就学。1989年6月,辅读学校迁到四方路10号办学。原址一部分盖成教工宿舍,一部分成为校办公司办公室。21世纪初,又改成街道办事处办公用房。
东平路口以西是传染病医院(新中国成立后是台西医院)。再往前走就是著名的平民二院,20世纪80年代末,拆除了棚户,盖起楼房,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
四川路第二小学坐落在四川路2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叫私立力群小学,马路对面是私立育新小学,由四川路下36级台阶是操场,东边是教室,教室原是美国海军俱乐部,房子虽是二层楼房,但是盖得很考究,室内楼梯把手是铜的,地面是水磨石的,很光滑。上面是大平台。俱乐部直通海军栈桥。栈桥不长,也有三四百米,是当年供美国海军运货物之用。20世纪60年代之后被拆除。1952年,私立育新小学和私立力群小学合并,改名公立四川路第二小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曾在四川路幸福楼居住。那时我住六楼,就是附近最高的楼房了。坐在房间里,南看前海小青岛航灯闪烁,后看胶州湾里渔帆点点,也颇有一凡情趣。20世纪70年代,四川路修了柏油马路,空气得到了净化,人们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人间正道是沧桑。四川路就是一条沧桑巨变的马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部的改造,四川路已今非昔比。一个个花园式小区的建立,一座座高楼耸入云霄;随着马路的拓宽,海底隧道的打通,四川路将成为岛城的西部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