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B01-人文青岛

撬动海洋科学的支点

——著名海洋教育家赫崇本的一生与大学缘

新闻    时间:2019年08月20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赫崇本(1908年~1985年),满族,辽宁凤城县人,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3赴美留学。1949年回国后,历任山东大学教授、海洋物理研究所所长、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系主任,原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系教授、教务长、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河口海岸带研究所所长和名誉所长等职。

一踏入大学路,就再次领略到这条路的魅力。
来自各地的游客,站在大学路与鱼山路的街角,排队等待拍照。夺目的红墙,琉璃瓦覆盖,视角纵深悠长,随便一个角度都能拍出气势恢宏又颇具文艺气息的大片。
岁月的红墙,惬意的时光,令人不由得驻足观望。
细细想来,百年老街如此引人注目,源于它的脚下留存着城市的根基,更是因为路旁那座历史悠久的老校。从私立青大到国立青大,再到国立山大,进而到中国海洋大学(原山东海洋学院),老校见证着城市的沧桑,也是大师云集的地方。
从上世纪30年代,这里就“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随便一数,都是大腕。抗战胜利后,山大复校,又一批名师到来,而我们的主角,就是海洋学的宗师级人物——赫崇本。
赫崇本参与领导了第一次全国海洋普查。他担任国务院首届学位委员会理科评议组评议员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科学编委会副主任兼海洋物理学科主编、《海洋与湖沼》副主编等职。
他钻研学术研究,但也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洋科学和教育事业,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学家、教育家、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之一。
如此伟大的科学家出身却非常平凡。赫崇本的家乡位于辽宁省凤城县凤凰山下西杨木村赫家堡子,是赫姓单姓村。凤城附近的姓氏有三个分支,分别为“赫、张、康”,三姓同宗,一同出自赫舍里哈喇。祖居地在英额(今吉林省龙井县龙门乡),明朝末年族众投奔努尔哈赤麾下,后被编入正黄旗。赫姓高祖明为“洼尔达”,曾任函都将军,1687年由北京开赴凤凰城驻防,隶属正白旗。
赫家堡子村土地的主人是赫舍里倭成阿的后代赫昆林。赫昆林死后,土地传给了他的三个儿子赫贵绵、赫贵绶和赫贵绮。这兄弟三人辛勤耕作,养儿育女。赫贵绵一家的田地有一半出租,其余则与几个长工一起耕作,还与同族在邻近的大李堡子村合营了一个小杂货店,生活还算不错。赫贵绵家育有一女三男。
1908年9月16日,赫崇本降生,此时,他已有一个取名为赫崇荣的姐姐,还有兄长赫崇裕,后来又有了一个弟弟赫崇敏。父亲赫贵绵不但持家有方,还是当地的私塾先生,他给儿子取名赫崇本,字培之,是固本培养之意。
在《一代宗师赫崇本》(侍茂崇 李明春 吉国著)中,提到了关于赫崇本未来的争论。赫崇本自幼体弱,家中的长者便有人建议他学文,但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体质弱才要学武。后来,他们决定按照旗人的习惯进行裁定。按照当地的习俗,男人要有飞身跃上奔跑马匹的本领,结果赫崇本失败了。争议消失了,大家决定让他学文。不过,小小年龄,飞身上马,风险可想而知。幸亏他最终未去学武,否则中国将少了一位伟大的海洋学家。
在父母的叮咛下,赫崇本乖乖地背着书包去上学,他天资聪明,记忆力过人。启蒙先生曾告诫他:“学文当效颜夫子(颜渊),习武当像薛仁贵,否则,难图报效国家。”他谨记教诲,学习很是认真。
1920年,读完小学,父亲对他12岁就外出读书不放心,让他在家温习功课,直到1923年才送他到凤城县中学继续读书。念到第二年,16岁的赫崇本便和堂兄远赴北平,到私立实习学校——宏达学校走读。那里有他一展宏图的梦想。
1925年,赫崇本考进了北平十大附中高中一年级文科班。一年后,赫崇本转入了理科班,因为科学救国的思想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1928年暑假,赫崇本与郑一善、殷大均、姚均等同学一起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多年之后,郑一善还曾在赫崇本的妻子困难之际借钱给她,帮她与三个孩子买船票,此是后话。
就是这段时间,赫崇本认识了赵九章。两位挚友的缘分持续多年,1953年,赵九章来青岛与海军航保部门联系工作,又与在青岛的赫崇本多次商讨,最后选定了青岛小麦岛为海洋波浪观测站站址,同年小麦岛海浪观测站正式建成,可谓志同道合。
1928年盛夏,赫崇本考上清华的消息传到家乡,整个凤城都轰动了。100多年前这里出过举人,70多年前出过进士,现在又出了一名清华大学生,可喜可贺。村里按照旗人的传统赛马庆祝,这是很大的殊荣。热闹过后,赫崇本背负着同乡人的期望,进入清华。
当时的清华园,进不容易,出更不容易。清华理学院的淘汰率非常高,一般在一半以上,全院九届毕业生只有305人,物理系毕业生通常每届只有七八人。来自社会的压力,同学的竞争,让赫崇本早早就感受到了人生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