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GA08-平安红岛

毫厘之间有乾坤,小桃核里“追梦”

红岛肖丕习喜好桃核雕刻,坚持20多年,最好的作品送给妻子当礼物

新闻    时间:2019年06月24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记者 胡蕾

金鱼、猴子、钱串、罗汉……千篇一律的小桃核,在肖丕习的手中,个个都有了新模样,纹路契合,惟妙惟肖,仿佛在原本粗糙的“坯子”里,就藏着各种精致的“灵魂”。今年53岁的肖丕习,是红岛肖家人,自幼喜好雕刻,与桃核结下了不解之缘,桃核雕成了他业余生活的重要“调剂品”,二十多年刻了几百个桃核,可谓“妙手生花”。

专注于创作的肖丕习。

挑选桃核堪称“选美”
桃核雕是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雕刻艺术,说起来简单,无非是借着桃核本身的纹路刻画造型,但桃核大的也就三四厘米,小的只有拇指大小,要刻画出惟妙惟肖的作品,其实并不容易。
肖丕习把完成一件作品分成三大步。首先是挑选桃核,这一步堪称“选美”。在肖丕习家二楼的小仓库里有口大缸,里面堆满了桃核,这些都是肖丕习精挑细选后淘汰的“残次品”。“色泽好,形状饱满,纹路清晰”,是肖丕习选桃核的标准,按照他的挑选习惯,即使是买来的专用桃核,也只能留下三分之二作为桃核雕的原料。
第二步是创作构思。桃核雕这门艺术也有南北差异,“南方的桃核雕,线条细腻,北方的线条粗,比较写意。”肖丕习更擅长北方雕法,找准桃核的几个突出特点,以此为基础,通过联想勾勒出作品轮廓。多年的雕刻经验,让肖丕习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盯住桃核仔细端详一会,心里基本就有了思路。“你看这个,这个就很适合雕个猴子,这里是眼睛,这里是嘴巴。”一堆桃核中,肖丕习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纹路。
接下来才是正式的雕刻环节。农家小院的一间里屋,肖丕习把这里开辟成了自己的工作室,桃核、刻刀、台灯,是肖丕习雕刻的“标配”。打开小台灯,神情专注的肖丕习常常在工作台旁一忙就是好几个小时,手里把着一厘米大小的桃核,或刻或雕,顺着桃核本身的纹路,先粗线条勾勒,再精细化造型,一丝一缕,纤毫毕现,罗汉、元宝、花篮、金鱼……一个个桃核雕作品从千篇一律的桃核里“跳脱”出来。
工作台。
业余“玩家”坚持20多年
说起来,“妙手生花”的肖丕习是个自学成才的民间艺人。“从小没有师傅教,就是自己爱好,小时候在村里捡桃核,自己刻个小猫小狗,也没有什么专业的工具,都是自己简单做个三棱锉、小刻刀、小钢针。”肖丕习说,自己是个业余“玩家”,也没指望能玩出什么名堂。平日里还要上班,只有闲暇时间刻一刻,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倒也始终没把这门手艺丢下。
在肖丕习的工作室,记者看到,如今工作台上各种工具一应俱全,全套尺寸的刻刀、固定桃核的专用设备,给桃核钻孔的小钻枪……但他用得最顺手的,还是当年自己手工制作的几件“老把式”。其中一枚钢针,肖丕习还清楚地记得,是用缝纫机针改的。
“我也不抽烟,也没有太多应酬活动,省下钱和时间就自己琢磨这些小东西。”用时兴的话说,肖丕习是个十足的“宅男”,一旦想雕刻个什么东西,肖丕习会一坐好几个小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他只要刻起这个东西来,谁的话也听不见了,喊他吃饭也听不见,饭都是热了又热。”肖丕习的妻子“抱怨”说。
工作室的一角,有厚厚的一摞书籍,这是肖丕习多年积累下来的学习资料。记者看到,除了各种桃核雕书籍,还有许多本已经泛黄的剪贴报,仔细翻翻,都是有着十几年历史的“老古董”了。肖丕习说,年轻的时候,看到报纸上有好的作品、好的图案,就会小心翼翼地剪下来贴在本子上,积累了很多本,直到现在,没事也会经常翻一翻。“年轻时候收集了很多名家的作品,当时心里就想,啥时候也能刻成人家这样。”肖丕习心里,一直有个精益求精的桃核雕“梦想”。
雕刻一条小金鱼。
最好的作品送给妻子当礼物
惟妙惟肖的桃核雕。
总是一边刻一边随手就送了人,肖丕习告诉记者,这么些年,刻了得有好几百个桃核,但自己真没留下几个,家里仅有的十来个作品被妻子收藏着。肖丕习的爱人笑着告诉记者,“这每一个桃核背后都有故事,看到一个桃核,就能想起一个故事,要么是什么纪念日,要么就是我俩吵架拌嘴了,他送我的礼物,这些我都留着。”
肖丕习最难忘的一件作品,要算是结婚十周年时送给妻子的那个桃核手串。两人1989年结婚,1999年正是结婚十周年,但是在盐场工作的肖丕习,那时候一个月只有200多块钱的工资,养家糊口都捉襟见肘,更没钱买礼物“浪漫”一下。肖丕习就偷偷刻了八九个桃核,做成了一只精美的手串,在结婚纪念日当天拿出来送给了妻子。“我爱人当时就感动落泪了。”
“当时日子过得很难,他白天上班,业余时间又学了门电焊的技术,有空就去给人家打零工,非常辛苦,我根本没想到他还能送我个礼物。”肖丕习的爱人提起当年的这支手串,依然难掩心中的感动。到现在,二十年过去了,这个手串她依然戴在手腕上。
日子最难的时候,肖丕习也曾想过放弃。“咱就是个普通工人,老婆孩子要吃饭,有阵子几乎都要放弃了。”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肖丕习坚持了下来,“家里都说这是门手艺,不能丢了,没时间静下心来雕刻,我就多看书充实自己。”肖丕习说。
“构思的时候费脑,细雕的时候费眼。”如今已经53岁,在一些精雕的细小环节,肖丕习已经有些吃力,“眼睛不行了,我该改行了。”他笑着吐槽自己。还没到退休的年纪,肖丕习用在桃核雕上的时间依然有限,有些机构邀请他去给孩子们讲讲课,因为时间原因他也只能暂缓,但他已经规划好了,“等我退休了,时间充裕了,有孩子们愿意学的,我一定去教教他们,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