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M05-墨城新闻

半岛都市报

墨城新闻
2019年02月01日

定位“世界蓝谷”,打造海洋科技新城

即墨区政府工作报告“干货满满”,2019年预期完成GDP1540亿元

新闻    时间:2019年02月01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北望温泉,碧海蓝天。 方明奎 摄
【2019,我们充满期待】
2019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40亿元,比上年增长8.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7亿元,增长5.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70元,增长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青岛市下达的任务。

  定位“世界蓝谷”,打造海洋科技新城

强化高校院所与蓝谷深度合作,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以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产业发展、海洋军民融合为主攻方向,提升蓝谷参与国际海洋事务能力。
加快优化空间布局规划,形成蓝谷与高校院所融合发展新格局,实现共建、共享、共治。加快高校院所创新发展,突出特色化方向、国际化方向,鼓励高校院所结合蓝谷功能打造优势顶尖学科,鼓励高校院所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设计中心、国际合作基地。
加快推动校地紧密对接。引导高校院所和骨干企业实施新技术、新材料联合攻关,鼓励高校院所与本地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和产业园,建立校地联合招才引智机制,实施“鳌山人才”计划。加快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中科院海洋专利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建鲁信海洋新动能产业投资基金、蓝谷天使投资基金,支持多元化主体投资科技孵化器,形成技术研发、中试孵化、产业转化一体化创新链条。支持高校院所建立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机构,打造海洋知识产权示范区。
加快提升区域品质品位。引导高校院所面向市民免费开放图书馆、体育馆、展览馆。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创建海洋科普文化教育旅游基地。

  坚持“双招双引”,完善城市产业结构布局

顺应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和产业迭代规律,集中力量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构筑富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聚焦海洋装备、汽车制造、通用航空、轨道交通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海陆空铁”千亿级交通产业集群,争创全国交通强国示范区。培育壮大高技术产业,聚焦微电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实施跨代赶超和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引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打造青岛“科技产业城”。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即墨资源禀赋与产业需求,积极培育大健康、旅游度假、现代金融和文化创意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坚持智能化、品质化方向,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应用,夯实纺织服装、商贸物流、绿色建筑、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围绕承接这些重点产业、重点项目落地,在持续推动汽车产业新城、经济开发区等重点组团产城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全力突破新型产业园区建设,每个镇街至少拥有一处新型产业园区。

  精准服务,优化实体经济营商环境

搭建营商、科技、人才、金融、创业五个服务平台,发挥工商联和商会作用,建立直接沟通渠道,打通市场信息壁垒,推动要素资源与企业需求高效对接,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市场、融资转型等现实困难,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全力拓展企业市场空间,依托营商服务平台,围绕主导产业汇聚各类企业供需资源,通过产业链、供应链、销售链协同发力,帮助本地企业打开产品市场。全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依托金融服务平台,汇聚各类优质金融资源,为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打造基金及新兴金融孵化器、金融培训和政银企沟通交流平台。
全力助推企业转型发展,强化科技、人才、创业等平台作用,引导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做大做强。其中,依托中科院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构建专利池,年内实现技术合同交易20亿元以上;设立1亿元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扶持资金,开展高新企业产品质量保险试点。依托人才服务平台,以人才大数据为核心,实施人才集聚计划。依托创业服务平台,年内扶持小升规企业30家、高成长性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以上,培育“三个五”项目15个。

  坚持青岛标准,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按照精致化建设、精细化管理要求,即墨扎实推进城市建设管理三年行动,切实加强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构建环境优美、生活便捷、文明和谐的活力之城、美丽之城、魅力之城。
高起点做好城市规划。坚持国际眼光、区域特色,全方位融入新一轮青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持续推进“多规合一”,深化公共建筑、道路交通等专项规划,形成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探索以轨道交通引导城市节点、廊道式聚集的开发建设模式,做好重点区域、关键节点城市设计,打造东部公共服务、中部古城文化、西部商贸市场三条城市功能轴线。加强墨水河西岸、老酒厂旧址等区域城市更新研究,延续历史文脉。
高标准实施城市建设,发挥蓝村镇青岛北岸城区、青岛临空经济区地域优势,构筑铁路、地铁、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顺畅衔接的立体交通体系;邀请知名专家高水平规划临空高技术产业区和复合型城市组团,配套生产、生活、生态要素,打造西部新增长极。构筑特色鲜明的两河交会地带城市核心区。优化城市内外交通路网,新建4处口袋公园,扩大集中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推行城市小区智慧垃圾分类,新建5处星级标准农贸市场,调整优化10条公交线路,增加接驳地铁11号线夜间公交班次,新增城市组团间旅游接驳专线和即青旅游直通专线,开通至青岛主城区直达公交,争取铁路部门增加青荣城铁至青岛段早晚通勤列车班次。
高水平推进堿市管理。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完善镇街管理执法模式,促进城市管理向细处延伸、向基层拓展。加强犬只规范管理,抓好违法建设治理,试点建设烟青路城市导视系统,启动“智慧交通”一期工程,新增交通信号设施30处。实施停车秩序综合整治提升,启用智慧停车系统,推动数字城管覆盖所有镇街,实现城市管理服务智能化、现代化。

  坚持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强化规划引领,走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乡村振兴之路。
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增加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实施乡村旅游行动,增加经营性收入。培育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年内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20个。建成启用供销社农副产品运营中心,增强“即供”品牌拉动作用。完善仓储配送等农村电商配套,新建村级电商服务站40个。启动国家数字农业试点县创建,抓好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确权颁证,推进农村产权交易,逐步实现城乡资源等值化。
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政策盘活乡村资源,推进产村融合发展,探索建设农村中心社区,推动传统农村向城镇化转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成方连片美丽乡村集聚区建设,新创市级示范村21个、达标村170个。力争年内40%村庄实现清洁取暖。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新造林1.6万亩。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改造120个村庄供水管网,新建220千伏蒲渠输变电工程,建成15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除险加固3处小型水利设施,开展13.5万亩土地整治,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共享发展成果,厚植群众幸福感

吕涛表示,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提供更优质的社会服务。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17处镇街中小学、幼儿园,加快德馨小学、长江路小学扩建和28中东侧小学、隆福名居西侧中学进度;启动即墨一中扩建,让百年名校焕发新活力;规划建设实验高中综合楼、萃英中学艺体楼,开工建设城投职教中心,改扩建区特殊教育学校,建成青少年应急安全教育体验中心,推进中小学课后校内托管基本服务。实施区体育场全面改造,新建全民健身馆、室外体育场和市民运动广场;探讨引进青岛帆船基地,建成20处笼式足球场,打造全国五人制足球基地。正式启用东部医疗中心,新建第三人民医院和4个精品国医馆;打造青岛脑科疾病治疗中心,加强与国际知名医疗机构合作;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落实远程医疗等便民措施;完善分级诊疗和医共体模式,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持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做好“身边好人”等评选;增加高品质文化供给,筹拍电视剧《即墨大夫》;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开放新博物馆;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和文物遗迹。
落实更全面的社会保障。开展就业技能培训1800人,新增城乡就业2.5万人。探索社会化社区“微养老”模式,引进嵌入式小型照护中心;推广镇卫生院康养服务,创建省医养结合示范区;提高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依托社会服务热线满足老年人家政、查体等个性化需求。启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服务中心,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开展“血缘深(肾)情”行动,为困难群众购买扶贫特惠保险。启动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解决居民不动产权证办理问题。
打造更安定的社会环境。发挥“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作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开展“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做好金融风险排查防控,推动金融安全稳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执法,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依托社会治理中心整合资源信息、完善网格管理,构建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以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怎戒为重点,探索建立企业、个人信用评价机制,努力营造良好信用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