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QS02-北宅新闻

半岛都市报

北宅新闻
2018年12月13日

从“棚户区”到“理想村”

——凉泉社区改革开放40年的新变化

新闻    时间:2018年12月13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位于凉泉老村的旧屋。
凉泉新苑。
文/图 半岛记者 刘晓林

40年的时间,可以将一个人由青壮年变成老年;40年的时间,也可以改变着一个村庄,改变着村庄里居民的生活……40年前,住在凉泉老村、15岁的孙爱功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和家人可以搬离狭窄闭塞的老房子,住进现在的楼房,而且也想不到,原本放置的老房子,会焕发新的生机。
11月23日,记者见到孙爱功时,他正在社区忙着工作。说起从小到大凉泉社区的变化,55岁的他颇为感慨。孙爱功没有见过凉泉社区的第一次搬迁,但是却从不少老人的口中听说过……
1958年,因为修建“崂山水库”,凉泉社区整村搬迁到现在凉泉老村的位置。孙爱功从小便在凉泉老村长大。小时候,凉泉老村在孙爱功的印象之中便是低矮昏暗的泥土房,狭窄的只容两人通过的胡同,产量不高的山区土地……“还没实行包产到户的时候,因为地不好,粮食产量底,自己供给自己都不行,一算工分,很多人还欠村里钱。”孙爱功回忆道。
1978年底,中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底,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凉泉社区,让这个老村有了新的变化,而刚刚迈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孙爱功,也亲眼见证了这些变化。
“我们这里山地多,原来种粮食的多,改革开放后,种植苹果、樱桃、杏等果树的人家开始变多了,也算因地制宜,经济条件开始慢慢变好。”孙爱功说道,因为当时移民时建设的房屋太简陋,大家手头有了余钱,就开始修房子,房子至少不像原来那样破败。
但是凉泉老房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凉泉的发展及居民的生活。狭窄的胡同连自行车进去都困难,下雨时很多房子还进水,在很多人眼中,凉泉老村成为了“棚户区”。“因为房屋破败,很多外村的姑娘都不愿意嫁进凉泉社区,社区里也有不少光棍。”孙爱功说道,“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不少凉泉人都搬走了,原本有着1300多人的凉泉社区,到了上世纪80年代就只剩下900多人。”
为了改善凉泉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2000年,政府决定对凉泉社区再次搬迁,并投资建设了凉泉新苑,按照“政策引导、群众自愿、现房安置、以旧换新、产权互换、差价互补”的原则对大部分居民进行了搬迁。
原来住在凉泉老村的孙爱功,在这次搬迁中,也搬到了凉泉新苑9号楼。“还记得搬家的时候,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孙爱功说道,“搬到新家后,找媳妇都比原来容易了。”
转眼之间,凉泉社区的居民从凉泉老村搬迁到凉泉新苑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十多年来,老村房屋因长期闲置,破损严重,村内道路年久失修,村内环境脏乱差,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自“美丽崂山”行动实施以来,北宅街道基于凉泉社区实际情况,挖掘凉泉老村的乡村旅游和文化资源,引入专业公司对凉泉社区从规划设计、项目建设、产业导入到后期运营进行全方位改造升级,着力打造生态绿色乡村的北方典范,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孙爱功原本位于凉泉老村的房子,也在升级改造之列。想到居民不仅能够增加一笔收入,而且老村落也能焕发新颜,孙爱功心里就止不住地高兴:“没想到这些年来我能亲眼见证凉泉社区这么大的变化,希望在新的政策下,我们社区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好,居民的生活也能越过越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