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QQ01-镇江路街道新闻

半岛都市报

镇江路街道新闻
2018年12月07日
文字版选择版面>>
[A01]头版新闻[A02]新闻评论[A03]城事新闻[A04]城事新闻[A05]城事新闻[A06]城事新闻[A07]广告[A08]城事看点[A09]专题[A10]城事看点[A11]城事看点[A12]城事图说[A13]城事民生[A14]城事民生[A15]城事民生[A16]城事社会[A17]城事经济[A18]文体新闻[A19]文体竞技[A20]文体关注[A21]文体关注[A22]天下新闻[A23]天下关注[A24]半岛圈分享[B01]娱乐周刊[B02]娱乐周刊[B03]娱乐周刊[B04]娱乐周刊[B05]娱乐周刊[B06]第一消费[B07]第一消费[B08]品味周刊[J01]胶州新闻[J02]胶州新闻[J03]胶州新闻[J04]胶州新闻[L01]莱西新闻[L02]莱西新闻[L03]莱西新闻[L04]莱西新闻[L05]莱西新闻[L06]莱西新闻[L07]莱西新闻[L08]莱西新闻[M01]墨城新闻[M02]墨城新闻[M03]墨城新闻[M04]墨城新闻[M05]墨城新闻[M06]墨城新闻[M07]墨城新闻[M08]墨城新闻[P01]平度新闻[P02]平度新闻[P03]平度新闻[P04]平度新闻[P05]平度新闻[P06]平度新闻[P07]平度新闻[P08]平度新闻[QQ01]镇江路街道新闻[QQ02]镇江路街道新闻[QQ03]镇江路街道新闻[QQ04]镇江路街道新闻[QR01]辽源路新闻[QR02]辽源路新闻[QR03]辽源路新闻[QR04]辽源路新闻[X01]西海岸新闻[X02]西海岸新闻[X03]西海岸新闻[X04]西海岸新闻[X05]西海岸新闻[X06]西海岸新闻[X07]西海岸新闻[X08]西海岸新闻[Y01]城阳新闻[Y02]城阳新闻[Y03]城阳新闻[Y04]城阳新闻[Y05]城阳新闻[Y06]城阳新闻[Y07]城阳新闻[Y08]城阳新闻[ZE01]市北新声[ZE02]市北新声[ZE03]市北新声[ZE04]市北新声[ZE06]市北新声[ZE07]市北新声[ZE08]市北新声

千支队伍向阳开,奏出时代交响曲

从走街串巷到千余平米文化活动中心,一起来看看市北文化四十载的变迁故事

新闻    时间:2018年12月07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在文化大比武的舞台上,社区“明星”成为主角。  崔冬妮 摄
文/半岛记者 曹现梅

当四十年的记忆画卷徐徐展开,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城市青岛老城区的市北经济在发生着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文化也似“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从向阳院里围坐看报到千余平文化活动中心,从逢节出门看戏到献唱大舞台,从独角戏到千支队伍满园文韵……40年风雨兼程,40载硕果累累。乘风起势,市北文化谱写了一曲时代的“交响乐”。
走街串巷盼来一间房
“文化客厅”成打卡地


眼下,正值寒冬时节。而不久前启幕的2018年市北区文化大比武却为这个萧瑟的季节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来自全区22个街道的百支文艺队伍纷纷登台秀出才艺。台上欢快的舞蹈、精美的服装,台下观众的喝彩声,作为即墨路街道文化站的站长,这番情景让奔忙在台前幕后的张莉在收获成就感之余,感慨颇多。
1985年底,张莉考入原市场三路街道,成为山东省最早一批的文化专干之一。“当时的文化工作比较单一。受条件的限制,我的一项工作就是带着大家围坐在楼院里一块看报。”张莉回忆说,到了夏天孩子们放暑假的时候,她又会组织孩子们一起在院子里编排节目。“没有场地,只能趁着天气好的时候,在街头巷尾找个合适的地方排练。遇上天气不好的时候,大家就没办法组织编排了。”
“那会儿,整个街道就只有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会议室,从开会到居民填报信息,一室多用,排期基本都是满的。”与当年还不丰盈的物质条件相伴生的是,市北人对文化方面的渴求也还未真正激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当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响彻大地,像张莉一样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开始奔忙在文化的大舞台上,点燃越来越多市北人的逐梦之路。
时光流转,转瞬到了21世纪。随着办公条件的改善,市北区各街道和各社区陆续有了专门的文化活动中心。到2017年底,市北区共有22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137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与此同时,从综合活动室,到舞蹈室,再到非遗展厅,文化活动中心的功能也越来越齐全,成为备受居民青睐的打卡地。
家门口飘来书香
“文艺咖”点赞好去处


文化市北,百花齐放。2008年,当张莉开始忙着筹建街道的文化队伍时,浮山新区街道文化站的站长陈立华也开始了她的文化征程。“如果有一束光能照亮你的生活,那么读书吧。”陈立华首先着手的事,便是打造街道的图书馆。2009年,浮山新区街道图书馆正式开馆,成为当时首个可与青岛市图书馆通借通还的图书馆。当家门口飘来4600册图书的书香,这让当时浮山后的居民们欣喜不已。“现在馆里的藏书已经达到1.3万册。另外,6个社区也建立了图书室,每个图书室有书籍3000余册,可以满足大部分居民的阅读需求。”截至目前,市北区137个社区均已配建图书室。
书香收获居民点赞的同时,市北的“文艺咖”们也找到了好去处。就在家门口的社区活动室,64岁的王爱玲惊喜地发现,原来这里还聘请了专业的音乐老师来授课。“每周都有课,咱这儿请的老师专业,从基础乐理知识,到唱腔用嗓,讲得非常全面。”在公益课堂专业老师的指点下,她一点一滴地累积着声乐知识。与王爱玲收获的惊喜一样,今年在市北的各社区,不少居民都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2017年,市北区启动“文化直通车”,直接“开”到居民家门口,让居民们乐享文化大餐。同年5月,市北区又推出的文化惠民新模式——一卡连万户的“文馨卡”。
千支队伍竞绽放
“草根”登上大舞台


能登上青岛大剧院的舞台献唱,这让王爱玲激动不已。“就在不久前,我们海伦路街道声乐队58人代表咱市北区为改革颂献唱。”作为业余爱好者,在市北,类似王爱玲的“草根”达人还有更多。
你方唱罢我又登台。从新春第一节“萝卜·元宵·糖球会”到“舞动春天”,从“群众文化艺术节”到“文化大比武”,在市北区亮出的四大品牌主题活动中,居民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
专业的乐器、华美的演出服,作为街道和社区精心培育的文化队伍,海伦路街道声乐队的培树只是市北众多文化队伍的一个缩影,辽源路街道的旗袍队、洛阳路街道的闫家山地秧歌队、青海路社区的合唱队……在市北区,各种文艺团队有上千支,其中骨干团队有700余支。浮山新区街道威风锣鼓队便是其中的一支。
浮山后大鼓始于上世纪20年代。然而,浮山后的鼓音虽仍言犹在耳,但由于种种原因一段时间内却搁置了。“我退休后总觉得这个传统丢了挺可惜的。”62岁的队长王云英告诉记者,她拉上了第四代传人王修革,在街道的支持下,开始重新焕发浮山后大鼓的活力。从大鼓、秧歌,发展到高跷、吕剧,在她的推动下,这个土生土长的队伍走出浮山后,走到青岛市的大舞台,用激昂的鼓音奏响了新时代的铿锵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