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25-人文青岛

从南闯到北,落脚在岛城

——我的父亲高秩臣

新闻    时间:2018年11月20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高思国

我们这个家族,从父亲高秩臣(1876年~1951年,广东省潮阳县和平镇下寨村人)至今已有五代,这五代人粗略计算一下有200人左右,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家族了,这个家族的年轻人,大多已记不清楚我们长辈的生命历程,他们生活打拼的艰难与坎坷……
家父经商是做土特产行商为主,先在上海,两年后到山东烟台,做过当铺、饭店,最后以南北土特产行商发达起家,并将商号确定在青岛。随着企业一天天做大,家父年龄也到了成婚的时候了,就在光绪二十三年父亲22岁的那年,还在烟台打拼的他,被爷爷令其速回家乡成亲,爷爷奶奶已为其择定同乡姑娘王尚福为偶,并选定吉日成婚。父亲只得遵父命,漂洋过海回乡完婚,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婚礼之后,把新娘迎进家门,然后小住几日之后,父亲又要北上干事业去了。
一是父亲企业远在山东,漂洋过海带着女人会十分辛苦;二是父亲的企业也是刚起步,仍有漂泊不定之虞;三是南北语言相差甚远,来到北方新娘子会有很不适应之难,所以家父还是决定只身北上,短暂的离别之苦,换来的是事业拼搏的少些顾虑和羁绊。
之后,父亲虽已成亲,仍过着两地漂泊的独居生活,每年他会乘着运货的红头商船从家乡练江边的海门港、汕头港,北上山东烟台,再远隔重洋赶回故乡与妻子团聚,这边是烟台港、青岛港,那边是汕头港、海门港,一趟海上航行少说也要十天半月,他就是这样在家庭和事业的两个港湾之间奔波,听着海浪,数着星星打拼数年之后,父亲随客户多次来青岛商埠进行考察,当年刚刚被德国侵占为殖民地的青岛,一纸《胶澳租借条约》转眼把这里变成一个殖民地,父亲一下子被这里的商机所吸引,他毅然决定把商行的主要业务从烟台迁来青岛。
自此,家父源源不断地把山东的特产大枣、核桃、白果等运往广东,再把广东的香蕉、橘子、菠萝运来青岛,成为青岛与广东海上长途贩运干鲜水果的第一人。据老人们说,今天在青岛地区已被百姓餐桌上认可和喜爱的广东芥菜,如今山东菜农也在普遍种植这种菜,这就是当年父亲从家乡把菜种带来山东后经过多年的试种,传承到现在的。如今每当秋末来临,青岛地区己开始大量新鲜芥菜上市之时,我都会到菜市场买几十斤芥菜来家自己腌成咸菜,供家人一冬享用。
如何腌制还是我七八岁时生母教给我的呢。母亲会用一只大木盆,把芥菜铺一层,撒一层盐,再一层菜,再撒一层盐,每放一层菜撒上盐后,就让我穿上新袜子站在菜上踩几圈,把菜踩实落,这样母亲可以少用些力气去揉搓放上盐的菜。等菜中的水分因为盐力大部分释放出来后,母亲就会用个大瓷盆压在菜上,不用半天盐水就会把菜没过,再过两天母亲就会一颗一颗把菜放在一个小口的大坛子里,然后放上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封好口,再等半个月就可以吃了。这种菜既可以作酸菜鱼的配菜,也可以生着吃,还可以炒着吃,那又脆又酸的味道,别有风味。每到吃芥菜的时候,我都会记起父亲这不朽功勋,他给山东的百姓,带来了家乡的美味。
自从父亲成婚之后,不到十年,大婆母就生了四个哥哥,因为父亲在家排行老四,又是老小,特别受爷爷奶奶疼爱,加上父亲常年不在爷爷奶奶身边,四个哥哥就倍受他们的关照。父亲在外经商,打拼数年也有些积蓄,每每回乡探家,也会带些现钞银两回去,用来翻修宅院,添置物品,改善生活,爷爷奶奶、大伯婶子也都会另眼看待,因为这个小儿子是家里的有功之臣。
在父亲常年南北奔波的日子里,几个哥哥在家乡也慢慢长大了,一个长期在父亲脑海中萦绕的问题时时在折磨着他,经商企业在远离家乡的山东,而且事业越来越顺,越做越大,然而自己对常年奔波之苦也渐渐有些厌烦,到底是继续这样的生活方式,还是把小家转移到山东?必须尽快做出一个决断。经过慎重地思考,掂量利弊得失,想想大男儿志在四方,最后还是下决心把妻儿从广东迁来山东。若来山东是定居烟台还是青岛?烟台已有几处小房产、小企业的基础,安个小家也有条件,但从长远的发展看,父亲早已有到青岛发展的打算。经过几年的运筹,父亲把企业的重心转移到青岛,而且在1910年,父亲34岁的时候,在黄岛路82号,买下一处较大的房产,内院两层半楼用来家眷们居住,外院三层楼房加上四个门头房用来对外商业出租。在未安顿妥当之前,父亲陆陆续续把妻子和四个儿子从广东先迁到烟台,又过了两年,家父在青岛的发展有了较稳定的起色之后,家父才把家眷从烟台接来青岛。至此,父亲这代人的高氏家族,才在青岛正式安营扎寨,传宗接代,开始演绎近百年的家族变迁史。(作者系青岛著名剧作家,著有《高氏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