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QE04-市南社区报

半岛都市报

市南社区报
2018年11月16日
文字版选择版面>>
[A01]头版[A02]新闻评论[A03]重要新闻[A04]深读新闻[A05]深读新闻[A06]城事新闻[A07]城事交通[A08]城事民生[A09]专题[A10]城事民生[A11]专题[A12]城事关注[A13]城事教育[A14]城事温度[A15]城事社会[A16]城事经济[A17]城事经济[A18]文体新闻[A19]文体关注/连载[A20]文体关注[A21]文体 体彩/篮球[A22]品味周刊[A23]天下新闻[A24]半岛圈分享[B01]娱乐周刊[B02]娱乐访谈[B03]娱乐话题[B04]广告[B05]朝花周刊[B06]朝花观澜[B07]第一消费[B08]消费热点[J01]胶州新闻[J02]胶州新闻[J03]胶州新闻[J04]胶州新闻[L01]莱西新闻[L02]莱西新闻[L03]莱西新闻[L04]莱西新闻[L05]莱西新闻[L06]莱西新闻[L07]莱西新闻[L08]莱西新闻[M01]墨城新闻[M02]墨城新闻[M03]墨城新闻[M04]墨城新闻[P01]平度新闻[P02]平度新闻[P03]平度新闻[P04]平度新闻[P05]平度新闻[P06]平度新闻[P07]平度新闻[P08]平度新闻[QA01]市南社区报[QA02]市南社区报[QA03]市南社区报[QA04]市南社区报[QC01]市南社区报[QC02]市南社区报[QC03]市南社区报[QC04]市南社区报[QE01]市南社区报[QE02]市南社区报[QE03]市南社区报[QE04]市南社区报[QF01]市南社区报[QF02]市南社区报[QF03]市南社区报[QF04]市南社区报[QG01]市南社区报[QG02]市南社区报[QG03]市南社区报[QG04]市南社区报[QJ01]市南社区报[QJ02]市南社区报[QJ03]市南社区报[QJ04]洛阳路新闻[QK01]市南社区报[QK02]市南社区报[QK03]市南社区报[QK04]市南社区报[QL01]洛阳路新闻[QL02]洛阳路新闻[QL03]洛阳路新闻[QL04]洛阳路新闻[QL05]洛阳路新闻[QL06]洛阳路新闻[QL07]洛阳路新闻[QL08]洛阳路新闻[QM01]市南社区报[QM02]市南社区报[QM03]市南社区报[QM04]市南社区报[QN01]市南社区报[QN02]市南社区报[QN03]市南社区报[QN04]市南社区报[QP01]市南社区报[QP02]市南社区报[QP03]市南社区报[QP04]市南社区报[X01]西海岸新闻[X02]西海岸新闻[X03]西海岸新闻[X04]西海岸新闻[X05]西海岸新闻[X06]西海岸新闻[X07]西海岸新闻[X08]西海岸新闻[Y01]城阳新闻[Y02]城阳新闻[Y03]城阳新闻[Y04]城阳新闻[Y05]城阳新闻[Y06]城阳新闻[Y07]城阳新闻[Y08]城阳新闻

一波三折的汶上路(三)

新闻    时间:2018年11月16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侯修圃

寿张路由西向东与汶上路交叉。西面过去是平房,东面是定陶路小学。定陶路小学,始建于1921年。青岛开埠以后,有许多宁波人来青岛谋生,为了凝聚宁波人的力量,为宁波人服务,他们集资建立了宁波会馆,叫“宁波同乡会”。同时成立了附设小学,这就是定陶路小学的前身。抗战胜利后,因蒋介石是宁波奉化人,当局就把附设小学改成中正小学,校长周钦华。1948年9月扩大了建筑面积,周边加了围墙。
1949年,改为私立培才小学。1952年,正式改为公立定陶路小学。近百年的历史,培养不少栋梁人才。仅艺术界就有著名演员黄晓明,他1990年毕业于定陶路小学;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小骞,1986年毕业于定陶路小学;青岛市中级法院常务副院长梁作民,1965年毕业于该校。
与定陶路小学一街之隔的汶上路15号是市南区第二幼儿园(原名定陶路幼儿园)。这座二层楼房面积297平方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是台西区人民法院,虽然门头不大,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稳定台西区的安定起了一定的作用。1963年,台西区撤销,与市南区合并,楼房交给教育部门使用。教育部门把太平路小学、朝城路小学附设幼儿园合并改成定陶路小学附设幼儿园,地址设在汶上路15号,专收教师子女入园。新世纪之后,进行了扩建,面积增多,设施更新,成为青岛市优秀幼儿园。
其南面原是煤店,煤和木柴放在一起自然有些杂乱,对供应附近居民却是须臾不可缺少的,每到星期天,你会看到推自行车的,拉钢铃车的,孩子老婆齐上阵,买煤、担劈柴来来往往也是一景。
费县路和西藏路交角是西藏路烟糖店。其对面拐角处是理发店,店面比较大,有五六张椅子,三五个理发师,负责人是位日照人,理发时互相说笑话,调侃,很有乐趣。从这里到寿张路全是平房,是大杂院。现在被参天大楼所取代,如不是老西镇人很难想象这里的原始面貌。
城市的发展往往打破原来的格局,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造了坐落在汶上路的纸盒厂,不仅盖了五六层的高楼,楼底也给菜店、粮店一席之地,这是关系到老百姓之需。连单县路街道办事处也在成武路和汶上路拐角谋得办公之房。特别是那个菜店,我住濮县路24中学宿舍,下班推着自行车回家常常进去一看,顺便捎点菜,割点肉,晚饭备用。
过了单县路,东面是青岛铁路分局外墙,早年也是德华大学西边界。汶上路3号院有著名画家赫保真的故居。
赫保真,1904年生于山东潍县一个书艺世家。父亲赫明儒精于木工艺术,潍县大型著名的木牌坊建筑,多出自他的设计。赫保真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酷爱绘画艺术。因战乱频仍,仅小学毕业就辍学谋生。初学生意,业余时间奋力演习作画。1919年后,新文化运动之风吹到潍县,是年15岁的赫保真,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与郭兰村、傅柳坪组织“益壮”社,研究国画,并出刊《益壮画刊》两期。有少年画家之誉。1921年参加上海美专的函授学习,拜县内著名画家丁东斋、刘秋东为师,系统地学习传统绘画。1924年来青岛,出任青岛模范小学美术教师。1926年,加入中国画研究团体“少海书画社”,1928年举办个人画展。1937年,任青岛市立中学美术兼音乐教师。建国初期,他创作的《星期日早晨》《青岛海产博物馆》《白毛女》等,入选1954年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1959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国画《满堂红》《十里荷香》,盛名隆起。出版《赫宝真画辑》《赫保真画集》两卷。赫保真,50年代后期调到青岛市教师进修学院任教,直至退休。1987年,因病去世。一代大画家、美术教育家虽然离世,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留人间。
站在这里浮想联翩,妻子上个世纪50年代在青岛一中上学时,有幸成为赫保真先生的学生,不过妻子不才,仅仅是学生而已。纵观赫保真先生可以说自学成才。一个人成才必备的两个条件:一是有天赋,二是刻苦学习,百折不挠。赫先生都具备,应该说他是天才的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女儿赫宝生,受其家庭的熏陶,美术、音乐出类拔萃,曾任朝城路小学音乐教师。
我仰脸看看天空,一行大雁向南飞去,喔,秋天正浓了。不经意间,看到对面的青岛市教育局宿舍。虽已陈旧,仍不失是上个世纪90年代所建。当年有不少教育精英住在这里,随着居住条件的提高,大多“孔雀东南飞”了。这里似乎成为过客的驿站。
其南面曾是青岛第一中学操场。那些年,台西一带的小学业余训练、运动会多在此举行,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此操场为青岛市的体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后来改成超市,十几层大楼伫立眼前,这“伟大的创举”也许最能说明问题。教育毕竟是软实力,商业才是硬货。往事已矣,留下的是我们对城市建设的思索。
[ 西镇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