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B02-百世华章

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重大历史事件中,留有青大附院医护人员的足迹

新闻    时间:2018年11月15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1951年,医院医护人员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
2003年,医院医生参加抗击“非典”。
2008年,医院医护人员赴四川灾区
2018年,医院医护人员参加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医疗保障
半岛记者 徐军 通讯员 陈涛

从1898年到2018年,在跨越三个世纪的历史里,青大附院和青岛、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对外援助上,都活跃着青大附院医护人员的身影。他们为偏远边疆送去健康,在灾区救死扶伤,在他国搭建友谊桥梁,在盛事幕后做医疗保障……一代又一代青大附院人以披荆斩棘的开拓之勇,以悬壶济世的责任之心,一路求索,也一路书写着医院百廿年发展的辉煌历程。

援乡援边
悬壶济世足迹至边疆


1949年9月,为支援胶东老解放区,当时医院选派18名医护人员赴栖霞县送格庄,工作50天,帮助解决一些大病、疑难病的治疗问题。从1950年到1970年,医院对省内其他地市、县的援助不断,医护人员的足迹几乎遍及全省。
在山东省卫生厅统一组织下,自1975年至1977年,医院共派出两批赴西藏医疗队,每批两年。两批医疗队分别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和江孜县医院工作,医护人员在艰难环境中克服困难,为藏胞服务。仅江孜县第二批医疗队,两年接诊患者25800余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600余人次,下乡巡回医疗120个劳动日。2007年,医院口腔科医生宋文斌赴西藏日喀则医院工作,帮助医院开展治疗牙髓炎、根尖周炎的根管治疗术等,受到牧民欢迎。
从2006年12月开始至2018年7月,青大附院先后派出11批次医疗队、近20个科室的专家,远赴新疆展开援助活动,直到现在,仍有青大附院医生工作在新疆医疗卫生事业的第一线。援疆医疗专家用精湛的医术、渊博的知识、敬岗爱业的精神、精益求精的作风、谦和朴实的人格品质,得到了新疆建设兵团和伊犁地区各族群众的赞誉。援疆医生不仅救死扶伤,还积极帮助当地医生提高业务水平,为新疆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按照国家、省、市卫生部门的统一部署,2017年2月,青大附院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人民医院签订了为期四年的对口援助工作。截止到2018年7月,青大附院已经派出3批医疗队帮扶西秀区人民医院,许多当地患者慕名前来就诊。专家们德艺双馨,赢得了当地医院同仁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援军援外
搭建健康和友谊桥梁


在历史重大时刻,在对外国开展医疗援助的历史上,常常闪烁着青大附院医护人员的身影。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1951年3~9月,医院先后派出3批70名医护人员参加青岛市抗美援朝医疗队。1951年3月份,首批医疗队从青岛出发。首批医疗队尚未返回,6月12日,第二批医疗队员告别亲友踏上征程。9月26日,第三批医疗队员再接再厉,奔赴前线。手术室就是他们的战场,一台手术结束后到另一个伤员手术之间的一两分钟,就是他们唯一的休息时间,手术台上奋战几个昼夜,眼里布满血丝,困了闭闭眼,或者用冰水洗洗脸再接着为伤员手术。他们在野战医院工作时间最长的一年多,最短的也有近半年,其中27人被评为功臣。
1957年,山东省卫生厅统一组织有关医疗单位选派人员赴蒙古工作。1957年11月,医院首批医护人员前往蒙古,1961年12月返回。第二批医生1961年11月前往蒙古,至1965年12月回国。两批赴蒙古医疗队均工作四年。
坦桑尼亚是东非最大的国家,但医疗水平较为落后,中国对坦桑尼亚的医疗援助已有50年历史,共派出了25批次的医疗队。直至今日,青大附院共参与了其中多个批次的医疗队。1968年至1991年,医院派出43人参与援助。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医院再派眼科专家姜涛参与了第9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医疗专家们在受援国兢兢业业,出色完成了党和国家交付的援外任务,为增进中国同受援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1986年到2012年间,医院还选派了4批次医生,参与对印度洋群岛国家塞舌尔的医疗援助。这些医生成为中塞两国人民健康和友谊的使者。

抗洪抗震
重灾面前争相上前方

如果说在医院治病救人是医生的一个“战场”,那么在水灾、震灾等重大灾难的现场参与救援,则是医生救死扶伤的另一个“战场”。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遭遇7.8级大地震袭击。7月28日傍晚,医院接到上级紧急通知:要派出10名医护人员前往唐山,必须在半小时内做好一切准备。当晚8点40分,医院10位医疗人员与青岛市派出的医疗人员一起踏上北去的汽车。随后,医院又派出8人参加山东省抗震救援队。医护人员走家串户送医送药、为产妇接生、下巷道抢救被掩埋的矿工、冒着酷暑和余震的危险抬伤员背伤员,眼熬红了,腿站肿了……与此同时,医院收治了从灾区转来的两批132名伤员,医护人员分工协作,日夜加班,手术室通常是24小时灯火通明。
1998年夏秋之时,长江流域暴发特大洪水。医院和医护人员捐钱、捐衣被、捐药,400多人报名参加抗洪救灾突击队,医院选取其中28人做了紧急培训,多人赴灾区参与救灾。1998年正是医院建院100周年的百年华诞,但医院上下心系灾区,百年院庆隆重简朴而又热烈,医院将节省下的资金捐献给江西省永修县,用于建造一所卫生院。
2003年春“非典”爆发,而中国内地是重灾区。作为胶东地区医疗技术的龙头,医院责无旁贷地挑起了青岛市抗击“非典”的重任。50多个科室500多名党员、1800多名医护人员写下请战书。疫情面前,涌现出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年过六旬的资深专家昼夜不停地工作;50多岁的老护士和年轻护士争抢着到一线;还有年轻的医护人员将孩子送回老家,解除压力和顾虑,全身心投入医疗工作中……
2008年5月12日,又一个深刻在中国人记忆里的日子。汶川8.0级地震让数万生命瞬间消逝。地震当晚医院即召开紧急会议,连夜选拔20名业务精、能力强的医护人员组成医疗队,待命随时奔赴灾区。5月17日下午,根据山东省安排,4位专家启程前往济南,并在次日乘机前往灾区。这也是当时青岛唯一派出的医疗救援队。4人中3人是根据灾区需要临时选派的专家,他们出发前甚至没来得及和家人告别。而在后方,医院医护人员捐款捐物,42万善款捐往灾区,并且医院收治了10位从灾区转来的伤员,医护人员为伤员杨玉兴在医院庆祝了94岁大寿。

保障有我
为奥运上合峰会护航


2008年有汶川地震的国殇,也有让国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北京奥运会。而青岛也迎来了百年盛事:奥帆赛在青岛举行。作为青岛乃至胶东半岛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医院作为奥运定点医院的同时,也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奥帆赛医疗保障的任务。
在奥运村、在观众席、在医疗艇上,都活跃着医院白衣天使的身影。以中英文双语,为外伤的、腹泻的、晕船的参赛人员及中外游客服务。而在医院,通过组建救治队伍、开辟绿色通道、预留专用床位、制定应急预案等方式,创建和谐就医环境,为中外游客及青岛市民提供优质服务。
弹指一挥间,10年之后的2018年6月,青岛再次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举行。作为上合峰会医疗保障定点医院,医院成立了以理事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和11个专项工作组,制定了1个工作总方案和20余个子方案,明确了医疗保障工作定位。依据不同的医疗保障功能定位,医院在崂山院区、市南院区设置了专门的医疗保障与应急救治专用场所。医院严格挑选1800余名各类人员,开展医院层面全员培训100余场次、功能区层面重点技能培训100余场次、医院层面全要素演练40余场次、功能区层面症候群救治演练100余场次,参训、参演5000余人次……
自2017年10月份,青大附院被指定为峰会医疗保障定点医院以来,9个月的时间里,全院上下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全面完成了医疗保障备战期、实战期、决战期的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