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ZA03-金家岭新闻

从前“蜗居”没书房,如今有了百姓书屋

书房变迁见证改革开放40年发展之路,人民生活日新月异

新闻    时间:2018年10月23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曹正礼才有了自己的写字台。(翻拍)
曹正礼如今的书房更加宽敞、设备更加先进。
[ 改革开放40年 ]
文/图 半岛记者 张海玉

书房是一个家庭心灵栖息的地方,忙碌了一天的家人,在这里卸下疲惫,拿起一本好书,放松身心,充实精神世界。所以,许多人都喜欢精心装扮书房,给家庭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每个家庭的书房,都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书房的美好变迁,折射出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新月异。

“蜗居”十几平米,书房仅是梦想

说起对书房的感情,今年77岁的曹正礼有着别样的情结。他住在石岭路社区东岳海花园小区,是原青岛市盲人学校校长,一生酷爱写作,出了许多关于研究盲人教育的书籍。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房与书为伴。谈到家里书房的变化,曹正礼感慨万千。
上世纪70年代,曹正礼刚参加工作不久,他们夫妻俩人与父母、两个儿子共同挤在延安路上一个14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一家老少三代六口人只住着一间十四平米的小房。除了父母的一个炕和他的一个床及一个用风箱烧煤的大锅灶以外,连一张桌子也放不开。“书房”只是自己的一个美好的梦而已。热爱读书的曹正礼,为了能多学习,他选择周末在单位看书。
1982年,曹正礼搬到了通山路一处60多平方米的小套三房子里。虽然厕所只有一个平方、厨房只有3.5个平方,但感觉已经“到了天堂”,自认为一辈子也不会再搬家了。虽然没有书房,但是有了一个日思夜想的写字台,读书、写字很方便。那时,他每天写作至深夜,安静的环境使他更加沉淀下来专心做研究。在这张写字台上,曹正礼撰写和发表了多篇论文与三本专著,1994年被评为“青岛教育名家”。

书房从小变大,学者心满意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老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7年,曹正礼一家搬到了市南区一处相对宽敞的套三的房子里。冬天有了暖气,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那时,曹正礼专门挑选了最好的房间用作书房,光线充足,视野宽敞。他还买了台电脑,用以图片制作。2008年,他与老伴搬到了如今居住的东岳海小区,房子更加宽敞了,书房也变得更大了。书柜里摆满了丰富的图书资料,装备也更先进,为他“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有了这么好的书房,我感觉我一生都比较满足了。”曹正礼满足地说。

“百姓书屋”建在了家门口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社区设施不断完善。居民的书房不仅局限在家里,在家门口也有了“百姓书屋”。近几年,金家岭街道着力打造书香金家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建设了金家岭社区图书馆、大埠东社区图书馆、麦岛图书馆、石老人社区图书馆等社区图书馆,为居民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金家岭社区居民孙宽亮就爱带孙子孙女去社区图书馆看书。一岁多的小孙子爱看漫画书,他就认真地给小孙子讲解漫画书上的人物和风景。他坚信,阅读是一种耳濡目染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