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QI01-洛阳路新闻

半岛都市报

洛阳路新闻
2018年10月19日
文字版选择版面>>
[A01]头版新闻[A02]新闻评论[A03]重要新闻[A04]深读新闻[A05]深读新闻[A06]城事新闻[A07]城事新闻[A08]城事新闻[A09]城事新闻[A10]城事新闻[A11]城事新闻[A12]城事新闻[A13]广告[A14]城事动向[A15]广告[A16]城事社会[A17]城事经济[A18]文体新闻[A19]文体竞技[A20]文体体彩[A21]文体关注[A22]天下新闻[A23]天下关注[A24]半岛圈分享[B01]娱乐周刊[B02]娱乐周刊[B03]娱乐周刊[B04]朝花周刊[B05]朝花周刊[B06]第一消费[B07]消费数码[B08]品味周刊[J01]胶州新闻[J02-03]胶州新闻[J04]胶州新闻[L01]莱西新闻[L02]莱西新闻[L03]莱西新闻[L04-05]莱西新闻[L06]莱西新闻[L07]莱西新闻[L08]莱西新闻[M01]墨城新闻[M02]墨城新闻[M03]墨城新闻[M04]墨城新闻[M05]墨城新闻[M06]墨城新闻[M07]墨城新闻[M08]墨城新闻[QA01]市南社区报[QA02]珠海路新闻[QA03]珠海路新闻[QA04]珠海路新闻[QC01]市南社区报[QC02]湛山新闻[QC03]湛山新闻[QC04]湛山新闻[QD01]敦化路新闻[QD02]敦化路新闻[QD03]敦化路新闻[QD04]敦化路新闻[QE01]市南社区报[QE02]八大峡新闻[QE03]八大峡新闻[QE04]八大峡新闻[QF01]市南社区报[QF02]江苏路新闻[QF03]江苏路新闻[QF04]江苏路新闻[QG01]市南社区报[QG02]金门路新闻[QG03]金门路新闻[QG04]金门路新闻[QI01]洛阳路新闻[QI02]洛阳路新闻[QI03]洛阳路新闻[QI04]洛阳路新闻[QI05]洛阳路新闻[QI06]洛阳路新闻[QI07]洛阳路新闻[QI08]洛阳路新闻[QJ01]市南社区报[QJ02]八大关新闻[QJ03]八大关新闻[QJ04]八大关新闻[QK01]市南社区报[QK02]中山路新闻[QK03]中山路新闻[QK04]中山路新闻[QM]市南社区报[QM01]市南社区报[QM02]云南路新闻[QM03]云南路新闻[QM04]云南路新闻[QN01]市南社区报[QN02]八大湖新闻[QN03]八大湖新闻[QN04]八大湖新闻[QP01]市南社区报[QP02]香港中路新闻[QP03]香港中路新闻[QP04]香港中路新闻[X01]西海岸新闻[X02]西海岸新闻[X03]西海岸新闻[X04]西海岸新闻[Y01]城阳新闻[Y02]城阳新闻[Y03]城阳新闻[Y04]城阳新闻[Y05]城阳新闻[Y06]城阳新闻[Y07]城阳新闻[Y08]城阳新闻

告别棚户区,13万户圆了安居梦

从“蜗居”到宜居,40年来市北区持续改善城区住房条件

新闻    时间:2018年10月19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记者 曹现梅

大杂院、棚户区、杂货铺,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传在老青岛人口中对市北的戏言。当时,居住条件简陋的市北在大家的印象中是落后的代名词。然而,改革开放的号角奏响了新市北发展的步伐。从上世纪90年代起,市北区的棚户区改造拉开大幕。到2012年,新市北成立初期共有棚户区居民约4.9万户,旧房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占全市的70%多。在市北区委、区政府的持续部署下,2018年,市北区进入棚改收尾攻坚阶段。经过近40年的棚户区改造,昔日连片的破旧平房变身安居的楼房,13万户居民陆续告别棚户区,迎来新生活。

  从拆迁到征收
棚改大幕拉开


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上世纪90年代初,市北区的棚改大幕正式拉开。1992年,市北区成立城市建设开发指挥部,全面负责全区城建开发工作。“当时这是一个临时性部门,随后就开始了台东、仲家洼等片区的改造。”彼时刚大学毕业就参与到棚改中的郭云霞才20岁出头,如今已是市北区开发建设局开发科的科长。“那会儿大家住的条件都比较差,改造的愿望特别强烈。”历经上世纪90年代的棚户区改造、两改以及2002年以来的棚改,市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2年底,青岛湾一期项目启动征收。这意味着市北区最大征迁片区——即墨路街道开始征收。随后,即墨路街道的26个项目陆续启动,涉及1.3万户居民。“这阶段的征迁正赶上政策红利,经过前期实地摸底,符合条件的楼院都进行了征收。”市北区开发建设局征收一科的陈强介绍说,“2011年之前,住房改造叫拆迁,由开发单位负责改造工作。但之后,随着征收条例的出台,由国家统一兜底,实施国家征收,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40年棚改路
13万户安居


家住临清路50号的刘福华就是即墨路街道片区征收居民中的一员。“我们这个院是座老式的二层日式建筑,房本上写着的建成时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很狭小的面积里总共有20家住家户。”刘福华说,这里面积最小的还不到9平方米,一家三口常年住在吊铺上。“我家也就22个平方米,没办法,孩子爸爸就睡在吊铺,还发生过从上面掉下来的笑话。”
“当时,这是单位分的房子。”刘福华记得,刚拿到钥匙时,心里那份终于不用租房住的雀跃在看到老房子时,打了个折扣。“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大家只能到共用的大茅房排队。那会儿,邻居家做的什么菜,飘来的味儿就能闻出来。”因为居住实在简陋,刘福华和邻居们早早就盼着能征迁。
2015年8月份,上海路——德平路一期项目征迁启动,刘福华和院里的老邻居们第一时间签了征收协议,她选择了异地安置。“又加上部分积蓄,我选了一套三室一厅,110平米的大房子。”
半岛记者从市北区开发建设局了解到,2012年至今,市北区持续投入490亿棚改资金,2012年至2017年,共启动4.6万户居民的征收改造。作为棚改收尾攻坚年,2018年市北区将启动0.3万户居民的征收改造。从上世纪90年代启动棚改以来,共有13万户居民告别棚户区,搬进了宜居的新家。

  老楼院转身
新城拔地起


春天,种子会被播种到土地里,而在市北这方热土上,代替禾苗成长起来的却是一代又一代市北人的梦想。
几年前,鞍北片区启动棚改让居住在其间的老住户有了对生活的新期盼。而今,在这里,浪潮大数据产业园将拔地而起。作为当时参与片区棚改的工作人员,太平路社区的居委会主任王莉有着更深切的期盼。“原先,这里是一片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筒子楼,有多不方便,住过的居民肯定都不愿再体味。”作为一名老市北人,王莉期待浪潮大数据产业园的崛起,能带来城区环境的提升。
2015年,刚签了征收协议的刘福华和老伴儿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坐车到新房子去看看。“起初都是围着围栏,什么也看不到,但就这么瞧上一眼,心里就觉得,这就是我们的新家,它正在建设,就很踏实。”今年5月份,刘福华终于拿到了新房的钥匙。“从拿钥匙这天,我们一家三口就在商量装修的风格,几易其稿,终于才定了下来。”正在忙碌着装修的刘福华说,再过一个来月,家具也就到位了。她和家人计划着,等明年开春的时候搬进去住。
不破不立。在台东、在仲家洼,昔日破旧的连片平房变身窗明几净的楼房;拔地起新城的浮山后仿若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高楼林立的小港则宛如海岸线上耀眼的明珠;后起的滨海新城勾勒出城区未来的新框架;在中央商务区,一座高起点打造的“商务会客厅”则成了市北的开放高地……市北区正以奋起直追的决心,加快建设更有温度和厚度的主城核心区,不断书写着属于我们的美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