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25-人文青岛

足球从娃娃抓起

新闻    时间:2018年10月16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足协杯勇夺冠军
职业足球代表着城市足球的最高级别。青岛的职业足球曾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但如今正经历着一段低谷。在象征着中国职业足球最高级别的中超舞台上,已经有五年多的时间没有青岛职业足球队的身影。目前青岛依然拥有青岛黄海和青岛中能两支职业队伍,他们的努力与坚持会在未来飞升。
青岛职业足球的兴衰很长一段时间是跟随中国足球的高低起伏所变化的。1992年6月,中国足协在北京西郊红山口召开工作会议,那是中国足球职业化的标志性会议,也正是在那次会议后不到一年,青岛市重新成立了实体化的青岛市足球协会。1993年底,在原山东经贸委足球队的基础上成立了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青岛足球迈出职业化改革的第一步。
1996年,青岛海牛队在全国足球甲B联赛中取得了良好战绩并顺利晋级甲A。当年的11月6日,青岛市政府正式向中国足协发函,将海牛俱乐部原注册单位由山东省外经贸委变更为青岛市政府,获得中国足协批准。也是在同一年,青岛海牛足球俱乐部更名为青岛颐中海牛足球俱乐部,颐中集团注资经营管理,颐中集团董事长兼俱乐部董事长。
2002年,颐中集团接手球队后的第六年,由韩国名帅李章洙率领的青岛颐中海牛闯入足协杯决赛,在第一回合1:3落后的情况下,第二回合在青岛2:0击败辽宁队,凭客场进球夺得成功登顶。这也是青岛足球获得的第一个全国性比赛的职业冠军。
2004年,由于改制原因,颐中集团被山东中烟收购,执掌青岛职业足球8年的青岛颐中宣布退出中国足坛,改由民营企业青岛中能集团接手,俱乐部正式改名为“青岛中能海牛足球俱乐部”,青岛职业足球开启中能时代。
在2013年一度处于亚冠区数轮后,中能在当赛季最后的18场比赛里只拿到了11个积分,在最后一轮拥有主动权的情况下负于北京国安以1分之差告别了中超。2016年10月15日,中能客场战平北京北控,这支元老级的球队首次降入了中乙联赛。而成立于2013年的新海牛队在2015年被黄海集团接手,更名为青岛黄海队。截至目前,青岛黄海仍然奋战在中甲,青岛中能则继续在乙级联赛拼杀,两支俱乐部作为不同时期青岛职业足球发展的代表,为青岛足球发展,助推“足球名城”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们也都在为青岛的“中超梦”做着各自努力。
专访赵书田: 不会头球, 照样驰骋绿茵场
名将郝海东
2002年青岛颐中海牛夺足协杯冠军,主教练李章洙高举奖杯。
名将曲波 本组图片由半岛记者 袁蒙摄
青岛足球已经连续五年没有出现在顶级职业足球的舞台之上,但这丝毫不影响青岛的足球人才在这个平台上展现风采。尤其是不少青年才俊已经开始显露锋芒。这主要得益于青岛的足球青训始终不断,“足球从娃娃抓起”在这里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校园足球的蓬勃发展,社会青训力量的逐渐壮大,足协各级梯队的日趋完善,都为青岛足球人才辈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即便失去了本土中超球队这个最好的舞台,“足球城”的名号也依然响亮。
2007年青岛市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以普及校园足球为目标的“亚洲展望青岛项目足球试点学校”暨“校园阳光足球计划”,这一项目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的肯定和赞扬,该计划首先在青岛市内四区执行,并逐步推广到起到其他区市。最终34所中小学校被确定为首批“2007-2008年度亚洲展望青岛项目足球试点学校”。目前,全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已由2007年的34所增加至302所(其中高中31所、初中78所、小学193所),在校参与足球活动的青少年近20万人。全市54所学校被教育部授予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称号。其中城阳区作为青岛首个“足球试点区”,在校园足球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校园足球活动成果显著,校园足球竞技水平全面提高,形成了广受赞誉的“城阳现象”。
为更好地保障优秀后备人才的成长,青岛市从2014年底开始在市内各区布局建立青训网点,实行不脱离家庭、不脱离学校、不脱离社会的“三不”原则。创建足球俱乐部与学校“体教结合”模式,青岛黄海、中能、西海、崇鼎等足球俱乐部每年派出大批教练员深入足球特色学校开展足球支教。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发达国家的足球发展理念和成功经验,青岛在青少年足球发展方面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德国足协、西班牙巴萨足球俱乐部、克罗地亚足协、英国托特纳姆热刺、AC米兰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欧洲各大足球强国,几乎都在青岛有青训机构或合作单位,青岛的孩子们不出远门,就可以体验和享受来自世界足球强国的训练体系带来的好处。比如携手西甲豪门巴塞罗那的黄海足球俱乐部不仅将巴萨足校引入青岛,还聘请了20多名西班牙外教,他们分别任职于一线队、预备队和各级梯队。巴萨足校的青训副总监奥斯卡目前已经担任青岛全运足球队的总教练;中能这些年一直与克罗地亚足协深度合作,6名来自克罗地亚的青训专家令岛城足球少年大开眼界,获益良多。
截至目前,青岛市在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城阳区等建立了5个市级青训网点,共组建有2支女足和8支男足训练队伍,覆盖2003~2008年龄段,在训运动员200余人,形成了比较健全的青训工作模式,青训工作实现有效突破,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位青岛籍国脚,退役后曾分管中国曲棍球项目20多年,也曾担任女足国少队以及中国高尔夫球国家队领队,2000年时,他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工作贡献章。他就是赵书田,一位为中国体育事业奋斗并奉献了终生的青岛人。赵老爱体育、做体育、更懂得体育发展的规律与关键。闲暇时光,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赵老的体育故事……
赵书田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小时候在云南路小学上学,后来转学到了延安二路小学。赵老说,自己之所以喜欢踢球,并最终能走上了足球道路,就是得益于两所小学都有块还算像样的沙土场地。
1958年,还在青岛四中上学的赵书田被山东队相中。那时候,摆在赵书田面前的机会还有去青岛医学院深造或是到大连海运学院上学,但喜爱足球的赵书田选择了专业足球这条道路。一年之后,他从山东队转到了南京部队足球队。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队解散,直到1965年才成立新的国家队。此时,年维泗、方纫秋、张宏根等老一批国脚已经到了退役年纪,国家队急需补充新鲜血液,而1964年入选八一队的赵书田进入国家队教练组的视线。
彼时国家队主帅是陈成达,陈老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支国家足球队中的秀才,更在退役后出任过亚足联第一副主席和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要职。但陈成达对年轻的赵书田“并不感冒”,并且在讨论会上旗帜鲜明地反对召赵书田入选国家队。理由就是踢前锋位置的赵书田不会头球,“我从小到大踢球只会用右脚,不会头球,也不会用左脚。”赵老笑呵呵地说道。
可只会用右脚踢球的赵书田却在随后的比赛里用行动征服了质疑者。在代表八一队对阵来自罗马尼亚联赛的一支劲旅时打进关键球,帮助球队3:1获胜;对阵巴西马杜雷拉队时,赵书田再有出色发挥,“那场比赛贺龙老总和陈毅老总都来现场看球了,当时比赛打了个1:1,我终场结束前有个单刀机会,但我选择了凌空打门,皮球没打进去,很遗憾错过了取胜的机会,要不然咱就创造历史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已过八旬的赵书田依然记忆犹新。
就这样,不会头球的赵书田入选国家队并成为了国家队的主力箭头人物。与他同一批入选国家队的还有戚务生、徐根宝这些后来响当当的足坛名宿。他们在1966年出访欧非,与很多欧洲强队踢得难分伯仲。直到1970年前后,赵书田从国家队退役。
退役之后,赵老没有离开体育一线工作。他先后担任了中国青少年女子足球队的领队,中国高尔夫球队领队,重庆红岩足球俱乐部总经理,期间又取得了不少骄人成绩。回到青岛后,赵老又开始为岛城足球操劳。如今赵老仍担任多家俱乐部以及一些青训机构的顾问,在一线发挥自己的能量。
说起中国足球如今的问题时,赵老表示,大力发展青训是非常正确的,但问题出现在训练上。“以前我们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提出过一个口号,叫‘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进行科学的大运动量训练’,这个口号的核心就是实战,一切训练都要以实战为基础。但我们现在的足球青训基本没有方向,没有对抗的训练太多,无球的训练太多,我抓曲棍球项目的时候就是要求队员们一切技术动作都要在运动对抗中完成,这个和足球是一个道理。”说这些话时,赵老的情绪有些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