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B03-朝花周刊

半岛都市报

朝花周刊
2018年09月28日
文字版选择版面>>
[A01]头版新闻[A02]新闻评论[A03]深读新闻[A04]深读关注[A05]城事新闻[A06]城事关注[A07]国庆欢乐颂[A08]国庆欢乐颂[A09]国庆欢乐颂[A10]城事看点[A11]城事看点[A12]城事看点[A13]城事看点[A14]城事看点[A15]城事教育[A16]城事动向[A17]鲁信物语[A18]城事动向[A19]城事社会[A20]城事社会[A21]城事警法[A22]城事经济[A23]文体新闻[A24]文体综艺[A25]文体体彩[A26]文体关注[A27]文体竞技[A28]品味周刊[A29]天下新闻[A30]天下关注[A31]半岛圈分享[A32]专题[B01]娱乐周刊[B02]娱乐访谈[B03]朝花周刊[B04]朝花观澜[B05]波螺油子[B06]第一消费[B07]广告[B08]消费热点[J01]胶州新闻[J02]胶州新闻[J03]胶州新闻[J04]胶州新闻[J05]胶州新闻[J06]广告[J07]广告[J08]广告[L01]莱西新闻[L02]莱西新闻[L03]莱西新闻[L04]莱西新闻[L05]莱西新闻[L06]莱西新闻[L07]莱西新闻[L08]广告[M01]墨城新闻[M02]墨城新闻[M03]墨城新闻[M04]墨城新闻[M05]广告[M06]墨城新闻[M07]墨城新闻[M08]广告[P01]平度新闻[P02]平度新闻[P03]平度新闻[P04]平度新闻[P05]平度新闻[P06]平度新闻[P07]平度新闻[P08]平度新闻[QA01]市南社区报[QA02]珠海路新闻[QA03]珠海路新闻[QA04]珠海路新闻[QC01]市南社区报[QC02-03]湛山新闻[QC04]湛山新闻[QD01]敦化路新闻[QD02]敦化路新闻[QD03]敦化路新闻[QD04]敦化路新闻[QE01]市南社区报[QE02]八大峡新闻[QE03]八大峡新闻[QE04]八大峡新闻[QF01]市南社区报[QF02]江苏路新闻[QF03]江苏路新闻[QF04]江苏路新闻[QG01]市南社区报[QG02]金门路新闻[QG03]金门路新闻[QG04]金门路新闻[QJ01]市南社区报[QJ02-03]八大关新闻[QJ04]八大关新闻[QK01]市南社区报[QK02]中山路新闻[QK03]中山路新闻[QK04]中山路新闻[QM01]市南社区报[QM02]云南路新闻[QM03]云南路新闻[QM04]云南路新闻[QN01]市南社区报[QN02]八大湖新闻[QN03]八大湖新闻[QN04]八大湖新闻[QP01]市南社区报[QP02]香港中路新闻[QP03]香港中路新闻[QP04]香港中路新闻[X01]西海岸新闻[X02]西海岸新闻[X03]西海岸新闻[X04]西海岸新闻[X05]西海岸新闻[X06]西海岸新闻[X07]西海岸新闻[X08]西海岸新闻[Y01]城阳新闻[Y02]城阳新闻[Y03]城阳新闻[Y04]城阳新闻[Y05]城阳新闻[Y06]城阳新闻[Y07]城阳新闻[Y08]城阳新闻[ZD01]浮山闻汇[ZD02]浮山闻汇[ZD03]浮山闻汇[ZD04]浮山闻汇

“最哏儿”女作家王小柔新作继续传播生活趣味

新闻    时间:2018年09月28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记者 刘鸿亚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活。而对有趣的人来说,生活处处充满热爱。被誉为“中国最哏儿女作家”的王小柔,用有趣的灵魂和不装的态度,把日子过成段子,让日常生活变得活色生香。她说:“生命是一个说故事的人,每一刻都自有意义。”
有才,有趣,接地气,使王小柔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而在刚刚出版的新书《不装》里,王小柔更将“有趣”和“不装”上升为一种“快乐生活智慧”,她说:“对活得有趣的人来说,生活是不断破墙而出的过程;对无趣的人来说,生活是在为自己筑起一道道的围墙。有趣,不苟且;不装,自繁华!”

谈起源:小动物的“不装”哲学

《不装》的封面是一只戴墨镜的鹦鹉,霸气又可爱。它的原型是王小柔养了十几年的鹦鹉“红脸巴”。说起封面的鹦鹉图片和书名的由来,王小柔回答说:“我试图用特别装的一只鸟来呼唤不装,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似乎就是在装与不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感,之所以用‘不装’这个名字,就是想继续把这种快乐的生活态度传递给更多人。”王小柔认为,尽管现在人们特别容易高兴,但是在人们的内心里真正的快乐感、愉悦感和满足感是特别稀缺的。“说到装与不装,我们就先说装。我觉得在我们的职场生活中,所有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委曲求全,那么‘装’在职场之中就是一种应激反应,是一种自我保护,但时间长了,反映在我们的情绪上就是焦虑。在职场中我们可以不装,当个人的力量没有那么大,自己掌握不了话语权的时候,你特立独行不装的状态被身边人认为太不懂事。在装与不装之间,每个人都在寻找一种平衡感,装和不装其实并不是一种矛盾的状态,它是我们选择面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书中插图有小麻雀、小鸡、鹦鹉、公鸡、蜥蜴、乌龟等,这些都是王小柔养的小动物。“我为什么喜欢小动物?”王小柔说,“它们特别安静,到我手里,到我们家从来不会狂躁,也没有歇斯底里地叫、扑笼子。我有只小鹦鹉,我会对它招手说‘你好’,教了几天‘你好’,每当我这样招手的时候,它就知道跟主人打招呼。我出门,它就立刻扑到我的肩膀上,我每次跟它至少要告别三次,安抚一下让它回到它的笼子里。那些鸟都能听得懂人话,其他鸟都特别关心我捡回来的鹦鹉,都围绕在它周围。这是我从动物之中找到的一些暖意,我觉得有时候甚至比人类社会的那种温暖更能打动我。”相关文章《趁着下雨捡鸟去》《一只麻雀的艺术人生》《被一只鸟喊祖宗》《一只学存钱的鸟》《鸡精王大花》等,以生花妙笔写如何向小动物学习“不装”,令人捧腹的同时也引人深思。

谈创作:不拘束,自幽默

王小柔创立了把日子过成段子的文学风格,通过文学创作倡导自己的快乐生活智慧,在《不装》出版前还著有《这都不叫事》《越二越单纯》《把日子过成段子》《都是幺蛾子》等作品。这些有意思的故事都是王小柔记录的生活琐事,她说:“我的书包里面一直有一个小本子,我写作是不是老天爷赏饭吃?不是,我找老天爷要饭吃,两种状态是不一样的。”
这种不装的生活态度,还与王小柔之前从事的职业有关。王小柔之前从事过两个职业,第一个是审计,第二个是记者。她说:“无论审计还是记者都要追究真相,要求一直不装,不装的状态一直保持到现在,影响了我的风格。至于写作这件事,我的那些书从来不是我真正坐下来伏案狂写,是我每次经历一件事,觉得这事挺有意思,及时把它记录下来,这就积攒成大家看到的一个又一个片断。”
说到幽默感,王小柔认为自己的幽默也许是性格中自带的。王小柔说:“我经常在办公室里说一段话,我们同事爆笑,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笑?我并不觉得自己说得特别有意思。后来我反思了一下,是不是我的思维方式跟别人不一样?我思考问题永远特别直接,别人的思考方式也许就像心电图一样是有弯曲的,如果打开你们的大脑,估计每个人的大脑褶皱都特别多,但我觉得我的大脑里面装的是气球,不会有什么褶。我觉得这是思维模式的不同,我就是这么不装、坦白,在别人的印象里面这就叫幽默。”
除了写作,王小柔在生活中也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她在工作之余去写书,照顾许多小动物,还要去山里敲石头,练武术。王小柔喜欢跟动物在一起,也愿意跟孩子在一起。“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能获得那种纯真的能量。”王小柔特别喜欢的一个词是“斜杠青年”,这个词是指一群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她希望自己是斜杠中年甚至是斜杠老年,在不同的领域都能够有所收获。“我特别幸福的是,我做了马云退休之后想做的事,我在多年以前就当了一名老师,我教孩子们文学写作,把文学的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让它们慢慢成长,长成参天大树。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有一个表情特别固定,永远是笑的,大笑、微笑,在孩子们特别高兴特别放松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

谈内容: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

王小柔自成一家的写作风格已经延续了十多年。十多年里,尽管生活日新月异、潮流眼花缭乱、时尚变化多端,她却总有一种态度和智慧,既将每一年庞大而喧嚣的生活细节记录在册,又始终保持了一种真实、亲切而讨喜的“活法”。网聊热、炒股热、减肥热、白领热、学车热、拓展热、健身热、出国热、外语热、买房热、博客热、宠物热、团购热、微博热、微信热、旅行热……几乎每一年的潮流符号,都被王小柔用段子演绎成了浮世绘。她就像忠实于生活的“史官”,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波涛中,快乐地捕捉那些容易被忘却和忽略的细节,不经意间,留下了一部真实的市民生活史。
《不装》延续了王小柔一贯的幽默风格,以津味段子写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于一地鸡毛中发掘生活的乐趣。从都市白领职场生活到亲子教育,从微信朋友圈到生活中的朋友圈,从养宠物到与闺密相处,从互联网+生存到原始旅行,每一则段子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趣、朴实、真诚,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把真实的百姓日子用趣味横生的文字呈现出来。
“傍晚坐在闲聊的老人身边,听他们讲过去的事。手里缓慢转动的核桃,怀里的蛐蛐,一盘棋的残局,都是光阴里最平凡的日子。”这些日常的点滴,在王小柔的笔下变成了温暖生活的小感动、小惬意。她的作品唤醒了我们心中曾被忽略的小小悸动。她从平凡生活中撷取到的乐趣,带给我们一种智慧而又朴实的生活态度。当你走在字里行间,关于生活的答案,或许可以在她的作品里找到。
“有趣”的灵魂,“不装”的态度,快乐的生活智慧,或许就是王小柔《不装》带给这个时代的“活法”,如同她在新书序中的宣言:“我始终跟这个世界保持着距离,在人群里单枪匹马。不装,活得原始而复杂。不装,不是因为我不想,是因为实在学不会。只好守着真实特别踏实地活着,真实最省心。人生不长,不装,就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