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ZE07-市北新声

半岛都市报

市北新声
2018年09月21日
文字版选择版面>>
[A01]头版[A02]新闻评论[A03]重新新闻[A04]重新新闻[A05]城事新闻[A06]城事新闻[A07]城事新闻[A08]城事新闻[A09]城事新闻[A10]城事新闻[A11]城事新闻[A12]城事新闻[A13]城事新闻[A14]城事新闻[A15]文体新闻[A16]文体新闻[A17]文体新闻[A18]娱乐周刊[A19]娱乐周刊[A20]朝花周刊[A21]朝花周刊[A22]天下新闻[A23]天下新闻[A24]半岛圈[B01]国庆特刊[B02]国庆特刊[B03]国庆特刊[B04]国庆特刊[B05]国庆特刊[B06]国庆特刊[B07]国庆特刊[B08]国庆特刊[B09]国庆特刊[B10]国庆特刊[B11]国庆特刊[B12]国庆特刊[B13]国庆特刊[B14]向快乐出发[B15]向快乐出发[B16]国庆特刊[GA01]平安红岛[GA02]平安红岛[GA03]平安红岛[GA04]平安红岛[GA05]平安红岛[GA06]平安红岛[GA07]平安红岛[GA08]平安红岛[J01]胶州新闻[J02]胶州新闻[J03]胶州新闻[J04]胶州新闻[J05]胶州新闻[J06]胶州新闻[J07]胶州新闻[J08]胶州新闻[L01]莱西新闻[L02]莱西新闻[L03]莱西新闻[L04]莱西新闻[L05]莱西新闻[L06]莱西新闻[L07]莱西新闻[L08]莱西新闻[M01]墨城新闻[M02]墨城新闻[M03]墨城新闻[M04]墨城新闻[M05]墨城新闻[M06]墨城新闻[M07]墨城新闻[M08]墨城新闻[P01]平度新闻[P02]平度新闻[P03]平度新闻[P04]平度新闻[P05]平度新闻[P06]平度新闻[P07]平度新闻[P08]平度新闻[QQ01]镇江路街道新闻[QQ02]镇江路街道新闻[QQ03]镇江路街道新闻[QQ04]镇江路街道新闻[QR01]辽源路新闻[QR02]辽源路新闻[QR03]辽源路新闻[QR04]辽源路新闻[X01]西海岸新闻[X02]西海岸新闻[X03]西海岸新闻[X04]西海岸新闻[X05]西海岸新闻[X06]西海岸新闻[X07]西海岸新闻[X08]西海岸新闻[Y01]城阳新闻[Y02]城阳新闻[Y03]城阳新闻[Y04]城阳新闻[Y05]城阳新闻[Y06]城阳新闻[Y07]城阳新闻[Y08]城阳新闻[ZA01]金家岭新闻[ZA02]金家岭新闻[ZA03]金家岭新闻[ZA04]金家岭新闻[ZA05]金家岭新闻[ZA06]金家岭新闻[ZA07]金家岭新闻[ZA08]金家岭新闻[ZE01]市北新声[ZE02]市北新声[ZE03]市北新声[ZE04]市北新声[ZE05]市北新声[ZE06]市北新声[ZE07]市北新声[ZE08]市北新声

爱心守护十载,被称“最美邻居”

阜新路街道南山社区居民郭秀娟近十年来精心照顾邻居,家人一起献爱心

新闻    时间:2018年09月21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文/半岛记者 李晨
图/半岛记者 郑钦泽

家中乖孙,每次有好吃的都会提醒她留点给“养老院奶奶”;家在南山公园脚下,但她7年里最多的只是急匆匆路过;前往养老院照料,无比精心,别人都以为她是老人的亲闺女……而“她”,就是阜新路街道南山社区鞍山一路66号院4号楼居民——郭秀娟。郭秀娟孙子口中的“养老院奶奶”、郭秀娟近十年的照料对象,则是她以前的邻居刘秀兰。
初识·救命 厨房小窗口,传递爱心饭
今年60岁的郭秀娟是楼里的老住户,还是4号楼的楼长,平时对邻里颇多照顾。2007年的一天,一楼搬来了新邻居,接触后了解到,新邻居刘秀兰是独居老人,无儿无女也没有兄弟姊妹,身体还不好,这种遭遇触动到了郭秀娟:“我老伴去世20年了,我能理解她的苦。比她幸运的是,我还有孩子陪我。”平时刘秀兰需要帮助,郭秀娟都会靠上。“刚开始我就是觉得她很可怜,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都会给她送过去。”因为刘秀兰身体不好,郭秀娟每次去送饭都不会敲门,而是将饭菜直接从厨房窗口放进去,再大声喊上一句就会离开。刘秀兰生病打吊瓶的时候,郭秀娟便一天三顿饭地送,刘秀兰因病大小便失禁的时候,郭秀娟给她洗床单、擦身体……2009年5月29日端午节那天,郭秀娟甚至还救了刘秀兰一条命。
“那是端午节前一天,我包好了粽子给刘大姐送去,照例从厨房窗口上放了进去,临走还喊了一句‘明天你别忘了吃粽子’,然后我就离开了。”第二天郭秀娟再去送东西的时候发现粽子还在,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我喊了几声,隐约听到屋里有动静,我赶忙让邻居架着我从院里窗口上往她家里看,才发现刘大姐已经躺在了地上。”郭秀娟随即拨打110报警并联系了社区,最后将刘秀兰送进了医院,救了刘秀兰一命。
相知·照料 穿越南山头,为把邻居顾
刘秀兰出院后,就由社区安排住进了养老院。郭秀娟并不放心刘秀兰一个人,便时常去探望。起初,刘秀兰住的养老院距离较远,郭秀娟每次要倒两趟车才能到。帮忙喂饭、擦拭身体……郭秀娟去了就不闲着,总是将刘秀兰打理妥当才离开。又过了几年,社区考虑到郭秀娟照顾不便,于是将刘秀兰转到了社区附近的养老院。
就这样,每隔几天,郭秀娟总会拿着当季水果、美味饭菜穿过南山公园前往养老院。别人去公园都是休闲健身,而郭秀娟每次都是急匆匆地路过。刘秀兰牙齿不好,没籽的玫瑰葡萄、放软的猕猴桃、香蕉等水果,刘秀兰屋里就没断过。到了年底,85元一斤的车厘子刘秀兰也能吃上。“她会问我多少钱,我跟她说了之后,她还跟我说‘太贵了,以后别再买’。”郭秀娟几乎都是上午过去,因为中午能给刘秀兰喂饭。“护工得挨个喂饭,在冬天的时候,饭容易凉,我在这儿待到中午,正好给她喂饭。”看到郭秀娟和刘秀兰的相处,并不会让人觉得十年前她们还只是陌生人。
养老院里的人,从院长、护工到病人,大家对郭秀娟都再熟悉不过。“刚来的时候,我们以为是刘秀兰亲戚,还有的甚至以为是病人闺女。”养老院医务主任于俭武说,得知是邻居关系后,大家都非常惊讶,“郭姐真可以,亲闺女都没有这样的。”而在养老院护工王绪梅的眼中,郭秀娟对刘秀兰是“太好太好”。“有次半夜12点,刘秀兰突然身体不好,我们马上联系了社区和郭姐,郭姐不一会儿就赶来了,她都这么大年纪了,那天晚上在这儿确定病人没事才离开。”郭秀娟坦言,回去的时候她不敢从南山公园走,绕了大路才走回了家,到家时已经半夜两三点。
根源·家风 家风传美德,全家来释义
谈到乐于助人的根源,郭秀娟说,很大程度上源于她的家庭。在郭秀娟的印象中,小时候家里住平房的时候,从来不锁门。“俺妈就是这样,非常善良,那时候我家经济条件还可以,同事、邻居家里吃不上饭,她绝对会借钱帮助。”母亲的“穷了帮一口,比饱了帮一斗好”的话至今影响着郭秀娟,谈起她的母亲,郭秀娟忍不住流眼泪,“直到现在,还有老邻居见着我握着我手跟我说‘大嫚,你妈这么好,走得太早了’。”
现在,在郭秀娟家中,刘秀兰显然已经成为了他们家庭中的一员。6岁的孙子刘承俊看到家里有好吃的,都会跟郭秀娟说一句:“这个是不是要留点给‘养老院奶奶’。”家人们还经常一起去养老院看望刘秀兰,刘秀兰跟养老院的人说:“你看我,虽然没儿没女,好吃的我都吃到了。”家风传美德也许是郭秀娟一家人行善的最美注脚。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记者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郭秀娟对刘秀兰的邻里情义,窄窄的楼道足以铭记、厨房的窗口都足以见证。郭秀娟对刘秀兰的用心之深,南山公园的石板路足以丈量、一草一木都足以见证。郭秀娟对刘秀兰的姊妹亲情,家风传统足以比照、全家人都足以见证。
看望完刘秀兰,郭秀娟嘴里还一个劲儿地念叨:“你看我这脑子,说着要买点橘子带过去还是给忘了,橘子能放得住。”在回途中,郭秀兰遇见了老邻居金先生夫妇,在和郭秀娟打完招呼要离开时,得知是在采访郭秀娟,金先生追着记者说:“这样的人多一点,社会就会越来越好!”
“我图什么?”“我什么也不图!”或许,郭秀娟这样的自问自答能带给大家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