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ZE07-市北新声

半岛都市报

市北新声
2018年08月24日
文字版选择版面>>
[A01]头版新闻[A02]新闻评论[A03]深读新闻[A04]深读·聚焦[A05]民生看点[A06]深读·关注[A07]广告[A08]青岛啤酒节醉美西海岸[A09]青岛啤酒节醉美西海岸[A10]城事新闻[A11]专题[A12]城事·关注[A13]城事·关注[A14]城事·教育[A15]鲁信物语[A16]城事·动向[A17]城事·民生[A18]城事·民生[A19]城事·温度[A20]城事·人物[A21]城事·社会[A22]城事·社会[A23]城事·社会[A24]城事·经济[A25]聚望2018第十八届雅加达亚运[A26]聚望2018第十八届雅加达亚运[A27]文体·体彩/竞技[A28]文体·关注[A29]文体·看点[A30]天下新闻[A31]天下·动向[A32]半岛圈·分享[B01]娱乐周刊[B02]娱乐访谈[B03]娱乐话题[B04]朝花周刊[B05]朝花观澜[B06]第一消费[B07]消费热点[B08]品味周刊[J01]胶州新闻[J02]胶州新闻[J03]胶州新闻[J04]胶州新闻[J05]胶州新闻[J06]胶州新闻[J07]胶州新闻[J08-09]胶州新闻[J10]胶州新闻[J11]胶州新闻[J12]胶州新闻[J13]胶州新闻[J14]胶州新闻[J15]胶州新闻[J16]胶州新闻[L01]莱西新闻[L02]莱西新闻[L03]莱西新闻[L04]莱西新闻[L05]莱西新闻[L06]莱西新闻[L07]莱西新闻[L08]莱西新闻[L09]莱西新闻[L10]莱西新闻[L11]莱西新闻[L12-13]莱西新闻[L14]莱西新闻[L15]莱西新闻[L16]莱西新闻[L17]莱西新闻[L18]莱西新闻[L19]莱西新闻[L20]莱西新闻[L21]莱西新闻[L22]莱西新闻[L23]莱西新闻[L24]莱西新闻[M01]墨城新闻[M02]墨城新闻[M03]墨城新闻[M04]墨城新闻[M05]墨城新闻[M06]墨城新闻[M07]墨城新闻[M08]墨城新闻[P01]平度新闻[P02]平度新闻[P03]平度新闻[P04]平度新闻[P05]平度新闻[P06]平度新闻[P07]平度新闻[P08]平度新闻[QA01]市南新闻[QA02]市南新闻[QA03]市南新闻[QA04]市南新闻[QC01]市南社区新闻[QC02]市南社区新闻[QC03]市南社区新闻[QC04]市南社区新闻[QE01]市南社区新闻[QE02]市南社区新闻[QE03]市南社区新闻[QE04]市南社区新闻[QF01]市南社区新闻[QF02]市南社区新闻[QF03]市南社区新闻[QF04]市南社区新闻[QG01]市南社区新闻[QG02]市南社区新闻[QG03]市南社区新闻[QG04]市南社区新闻[QJ01]市南社区新闻[QJ02-03]市南社区新闻[QJ04]市南社区新闻[QK01]市南社区新闻[QK02]市南社区新闻[QK03]市南社区新闻[QK04]市南社区新闻[QM01]市南社区新闻[QM02-03]市南社区新闻[QM04]市南社区新闻[QN01]市南社区新闻[QN02]市南社区新闻[QN03]市南社区新闻[QN04]市南社区新闻[QP01]市南社区新闻[QP02]市南社区新闻[QP03]市南社区新闻[QP04]市南社区新闻[QQ01]镇江路街道新闻[QQ02]镇江路街道新闻[QQ03]镇江路街道新闻[QQ04]镇江路街道新闻[QR01]辽源路街道新闻[QR02]辽源路街道新闻[QR03]辽源路街道新闻[QR04]辽源路街道新闻[X01]西海岸新闻[X02]西海岸新闻[X03]西海岸新闻[X04]西海岸新闻[Y01]城阳新闻[Y02]城阳新闻[Y03]城阳新闻[Y04]城阳新闻[Y05]城阳新闻[Y06]城阳新闻[Y07]城阳新闻[Y08]城阳新闻[ZE01]市北新声[ZE02]市北新声[ZE03]市北新声[ZE04]市北新声[ZE05]市北新声[ZE06]市北新声[ZE07]市北新声[ZE08]市北新声

旧物变大阮,文艺老人不简单

周口路社区居民闫立山醉心音乐世界,利用旧风箱、木箱巧做各种乐器

新闻    时间:2018年08月24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开栏语
爱有温度,城有厚度。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的用小确幸点缀着平凡的生活,有的坚守岗位、守护城市发展,有的蕴含满满正能量、传递着城市温度。他们是普通居民,他们是城区建设者,他们是能量“超人”……他们各不相同,但他们又极为相似,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用自己的力量托起美丽市北。即日起本报开设市北故事专栏,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那些美丽故事。
文/半岛记者 李晨 图/半岛记者郑钦泽

废弃风箱做琴杆、旧木箱做琴面、笼屉来包边……今年61岁的周口路社区居民闫立山凭借着自己的“瞎琢磨”劲儿,成功地在15年前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代表作——大阮,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扬琴、中阮、月琴、大提琴等近十种乐器在闫立山小小的工作间里“横空出世”。
开辟工作间 夜间做大阮
40多年前,闫家山“村”文化宣传队有一把大阮,热爱音乐的闫立山闲时总会弹上一曲。时光飞逝,当年的大阮早已找不到,奔波生计的闫立山却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的喜爱。15年前,闫立山将家中的一间房子改造成自己的工作间,白天忙生计,晚上做乐器。
“制作大阮,琴面最好用小叶梧桐木,密度大,弹出的音质就会好一点。”闫立山寻摸了好久,将目光瞄准了老伴的嫁妆——木箱。盛放衣物的木箱已经跟随了老两口几十年,就连闫立山都有点不舍,更何况他的老伴。让闫立山没想到的是,老伴同意了他的想法。“制作乐器十几年来,家人的支持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后来,在闫立山已经制作出中阮的情况下,他的孩子还送了一件中阮给他。琴杆用什么来做呢?闫立山突然想到,老房子里的有个拉风箱,拉风箱的拉杆可以做琴杆。
琴面、琴杆都有了着落,包裹琴面的着实让闫立山犯了难。他多次将木块粘连到一起,再用木锉试图锉出曲面,但是始终没有成功。有一天,家人蒸包子的时候,闫立山突然灵光一闪,对了,就用它!“我拿了三层大笼屉,先将它们粘到了一起,然后又粘到了琴面上,最后用木锉锉出曲面来。”攻破难关后,闫立山从市面上买了琴弦,开始最后的定音。“我找了一个懂乐器的朋友和我一块校音,一个音一个音地调,真是费了不少功夫。”当第一个作品——大阮成型的时候,闫立山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他谦虚地说,尽管自己做的各方面都比买的要差一档次,但还是自己做的用的顺手。
闫立山和他的制琴工具。
用凿子对琴钮定型。
制作琴钮。
闫立山从市场上买来棍子做兵器。
乐器送友人 传承地秧歌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第三个,而且闫立山越做越顺手,十几年时间里,大阮、中阮、月琴、扬琴、二胡、大提琴等乐器都相继从他的工作间“出炉”。闫立山说,后来,只要逛市场看到好木头,他就挪不动地了,想着法也要得到。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闫立山身边只剩下大阮、月琴几件乐器,其他的手工乐器,都已赠予他人。“别人看好了我就送,我不心疼东西。”闫立山憨厚地笑着说。
如今,已经61岁的闫立山早在几年前加入了闫家山地秧歌队,负责演奏乐器。平时在打造乐器之余,闫立山还做了三节棍、金刚圈等器材,而这些兵器都是闫家山传统武术所要用的。用他的话说,闫家山之所以发展壮大至今,四大文化支柱不能被忽视,他们分别是地秧歌、武术、堂鼓和柳腔。闫立山自豪地说,闫家山人60岁以上的都懂武术,平时他也练武来强生健体。
当地秧歌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文武双全的闫立山还有更大的期待:希望闫家山传统武术地功拳能够发扬光大。从他的言谈举止可以感受到,闫立山对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文化的热爱。而如今,他正在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