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A25-文体关注

半岛都市报

文体关注
2018年07月06日
文字版选择版面>>
[A01]头版新闻[A02]新闻评论[A03]深读新闻[A04]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A05]推进综合试验实现动能转换[A06]深读聚焦[A07]城事新闻[A08]城事看点[A09]城事看点[A10]城事看点[A11]天使九月爱满岛城[A12]城事教育[A13]城事教育[A14]城事民生[A15]城事民生[A16]城事社会[A17]鲁信物语[A18]城事社会[A19]城事经济[A20]前方体育[A21]前方体育[A22]前方体育[A23]前方体育[A24]文体关注[A25]文体关注[A26]朝花周刊[A27]朝花观澜[A28]朝花波螺油子[A29]品味周刊[A30]天下新闻[A31]天下时局[A32]半岛圈分享[B01]娱乐周刊[B02]娱乐访谈[B03]娱乐话题[B04]第一消费[B05]消费热点[B06]消费热点[B07]消费热点[B08]消费热点[J01]胶州新闻[J02]胶州新闻[J03]胶州新闻[J04]胶州新闻[L01]莱西新闻[L02]莱西新闻[L03]莱西新闻[L04]莱西新闻[L05]莱西新闻[L06]莱西新闻[L07]莱西新闻[L08]莱西新闻[M01]墨城新闻[M02]莱西新闻[M03]温泉新闻[M04]温泉新闻[M05]温泉新闻[M06]温泉新闻[M07]温泉新闻[M08]温泉新闻[P01]平度新闻[P02]平度新闻[P03]平度新闻[P04]平度新闻[P05]平度新闻[P06]平度新闻[P07]平度新闻[P08]平度新闻[QA01]市南社区报[QA02-03]市南社区报[QA04]市南社区报[X01]西海岸新闻[X02]西海岸新闻[X03]西海岸新闻[X04]西海岸新闻[Y01]城阳新闻[Y02]城阳新闻[Y03]城阳新闻[Y04]城阳新闻[Y05]城阳新闻[Y06]城阳新闻[Y07]城阳新闻[Y08]城阳新闻

敬一丹推出新书《那年那信》,30篇文章浓缩1700封书信

新闻    时间:2018年07月06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三年前,敬一丹曾写过一部《我遇到你》,回顾在央视的工作历程。最近,她推出的新书《那年那信》又引起了广泛关注。如果说《我遇到你》是敬一丹职业生涯的记录,那么《那年那信》则是关于家庭和时代的记忆。新书用“信中信”的方式来讲述跨越68年的时光故事,30篇文章中浓缩了1700封家书,涵盖了五代人各自不同的成长历程。谈到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敬一丹说,正如封面所写,“这些故事让我们了解过往的岁月,是既感性又真实的记录和见证”。

家里存有一千多封书信

对于写作初衷,敬一丹透露,父母年迈后,有的事情已经开始淡忘了,“我特别感谢在他们没有忘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这些信,我将来也会忘,就在想,我的女儿如果不知道来路,她怎么看前面的路呢?让女儿和接下来的更小的孩子们能够知道这一家走过的路,我在中间应该做一个记录者,通过我的信引出更久远的、我父母留下的那些信”。敬一丹说,写这本书等于是梳理了一个家庭68年来留下的痕迹,“希望通过这样的记录,让孩子们看的时候不至于感觉太遥远”。
敬一丹对家庭有很深的认同感,她认为自己后来的成长更多来自家庭的助力,“很多事是人到中年以后才感觉出来的。第一次跟朋友说家里有一千多封信时,朋友非常惊讶。他说,很多人小时候的东西都没有留下,我才觉得自己多么幸运,我的父母看重的就是这种精神交流、文字记载。他们对于一些有价值东西的看重,就是对我的影响,这是终生的”。
回望家庭,尤其是回望自己的少年,敬一丹坦言自己会不加控制地在怀旧,“有的回忆是有痛感的,但是选择遗忘的话,会觉得白过了,我不想忘记,也不想让女儿不知道。这两个朴素的愿望使得我写这本书”。

“记录”的DNA来自母亲

选择书信这一文本,敬一丹说,“好像有一种先天的在意”。1998年,她还在主持《焦点访谈》时曾写过一本书《声音》,“是我从成千上万的《焦点访谈》读者来信中,选了150封信。写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记录意识,以后的年轻人如果想知道这段时期老百姓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这本书可以提供参照”。
虽然同样以书信为载体,但《那年那信》因为“家”的主题而显得更为柔软深情,“这本书也是在向我的父母致敬。我妈把信编成了一本家庭成员看的‘家书’,她太厉害了。妈妈的这本叫‘我爱我家’,《那年那信》就是在她整理的基础上编写的。我知道我的DNA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也喜欢记录,是她传给我的,她没有当记者,但是她具备一个记录者的素质,以至于影响到我”。
每个人内心对于信这种特殊的文本都会有特殊的感觉,书信提供的信息朴素平和,从中也可以看到富于变化、跌宕起伏的历史。敬一丹说:“看家书总是让人又哭又笑,写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有泪有笑”。

让流泪的记忆不被冲淡

在书信内容的选择上,敬一丹把能够尽可能多和读者交流的部分收录书中,“家信肯定有一些家长里短,有一些琐事,肯定有所取舍。比如说我弟弟10岁时,家里买年货,凭票买半斤鱼、半斤鸡蛋什么的,可能看起来非常琐碎,但它反映了‘票证时代’普通家庭的生活。我问水均益的女儿,见过布票吗?她说,没有啊,我都没见过布,就见过衣服。我就是想跟只见过衣服的人说说什么叫布票。希望曾经让我流泪的记忆,都不要冲淡”。
敬一丹认为,个人回忆是真实、具体、可感的,对于一个城市或者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记录的人逝去了,但这份记录是不可替代的”。她说:“我最期待的读者是谁呢?是年轻一代,当你们回望过去这些岁月的时候,这多多少少是一个参照。一个家庭,就像一个拼图,一个一个家庭拼完了就是社会图景,谁家都有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了解过往的岁月,是既感性又真实的记录和见证。”

“1950年的爱情”很浪漫

之前大火的韩剧《请回答1988》,讲的是1988年的故事,引发了很多年轻人的共鸣。敬一丹在采访中也谈到父母“1950年的爱情”,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爸妈当时在不同的城市工作,书信成了两人感情传递的纽带。我爸写了一首诗《云颂》给我妈,我妈妈的名字叫云。朋友把这首诗谱写成歌曲,十年前我编了一个短片给我妈妈,现在我妈妈已经88岁了,依然有人给她写情诗,多幸福”。
敬一丹认为,富有年代感的作品会给人带来特殊的美感和触动,“书信里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不是说我们现在鼓励大家手写信,而是偶尔在白纸黑字之间,找到一种可贵的感觉,怀旧也是一种态度,是不愿忘却和珍视。白纸黑字有独特的力量,有能触摸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