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QB07-魅力中韩

枯桃逢春话变迁

新闻    时间:2018年07月05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俯瞰枯桃。
娇艳花卉。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婷婷

在崂山西麓的将军山脚下,有一个山清水秀、繁花似锦的村庄,这里一年四季花团锦簇、芳香宜人,是青岛进入春天最早的地方。她,就是枯桃。
但是你肯定很难想象,四十年前的枯桃可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模样。今年80岁的曲映山老人回想起那些日子来总是感慨不已:“那时的日子过得苦啊,就靠着养花来赚点收入,养活一家老小。为了赶个早集,夜里三点多钟载着装满花的筐子,推着小车就出发了,有时去即墨,有时到胶州,远的话还转趟车去高密,赶到集市上刚好天亮了。”
这样每天来来回回,走上几十里路都是寻常事,花农们经常忙得累散了架儿,脚上磨出的泡起了又消,消了又起,最后都磨出一层层厚厚的茧子。那时一盆花还卖不到两三块钱,可花农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花儿卖了就是钱,看得见、摸得着,心里踏实。
当时各家各户还都留了一手,每当他人问起时,真正核心的养花技术和好花品种一般是不外传的,就怕让别人取回真经,挤了自己的饭碗。
改革开放犹如一夜春风,让这个大山脚下的村庄焕发了勃勃生机。曲映山作为村里率先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在自家地里开辟种植园,专以养花为生,因为种植技术好,加上肯钻研,也尝到了养花带来的甜头。
外面的世界变样了,种花卖花的人越来越多,外来品种也是五花八门,传统的花卉也越来越不值钱了。眼看快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村里几个有眼界的花农开始意识到:老辈留下来的技术不能丢,但眼界也必须打开了,要到外面走一走瞧一瞧,学习新技术,要抱团发展,才能迎来新生!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社区成立起集体花卉公司,建起花卉交易中心,花农们再也不用四处奔波,在家门口吃上了花卉产业这碗饭,也实现了身份的跨越式转变。
生态植物研究中心的成立,不断引进和研发出各种花卉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打破了原来封闭的种植局面,市场也随之越来越开阔。像曲映山这样的老花农,以前种菊花、月季的技术可谓远近闻名,但对蝴蝶兰、凤仙等新品种可以说一窍不通,随着老一辈花农退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忘传统,端起了花卉的饭碗,立志做大做强花卉产业。
曲映山的儿女便在其中。曲映山的女儿曲莎丽说:“时代不同了,观念也都变了,现在我们都尝到了规模化经营、抱团发展的甜头,跟我爹那时完全不一样了。”10年前,她在枯桃花卉交易中心租了个摊位开始专业售花,而她的哥哥则又干起了花卉租摆的生意,承接企业及个人订单,提供上门的花卉租摆服务,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枯桃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产业、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美丽发展之路。每当身边有人说要买几盆鲜花装饰自家的庭院时,总是第一个想到枯桃,要去枯桃花卉交易中心转转。每逢这样的场景,我的内心总是无比自豪。那可不是嘛,百年花乡现在已成为青岛的一张名片,在今年举办的首届青岛花卉博览会上,吸引了近20万市民和游客参与。在前不久举世瞩目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枯桃花卉更是大放异彩,为城市添彩,为青岛增光!
枯桃花卉如今已走出岛城,在一些城市绿化、园林景观中,经常可以看到,由我们枯桃人设计的时尚靓丽美景,枯桃花卉正绽放着更加迷人的时代芬芳。就在前几天,崂山区又创新提出“花海崂山”创建行动,以城市景观的新亮点,让崂山的绿色指数、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新时代孕育新梦想,百年花乡如沐春风,枯桃社区以花为媒,大步走在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上,在美丽沃土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光荣和梦想!
[ 中韩名人 ]
中韩社区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王清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婷婷 整理

王清建,男,生于1961年,中韩社区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供职于青岛市崂山区农林局,同时担任中国书画研究院理事,兼任青岛市翰墨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青岛市崂山区书画联谊会副会长,2002年被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评为一级美术师。
王清建在绘画方面成绩斐然,被授予“中国美术书画百杰”称号,作品获得诸多荣誉。2004年应邀参加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书画名家笔会,童年作品在徐悲鸿纪念馆展出并被收藏;2008年在崂山区行政大厦举办个人画展;2011年在青岛市美术馆举办画展;2011年特邀参加第二十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美术作品展、青岛山水名家崂山行作品展等。
[ 社区发展 ]
[ 节气习俗 ]
小暑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婷婷 整理

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俗话说:“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小暑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婷婷 整理

中韩社区经济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百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十年左右的计划经济时期,以及改革开放至今的市场经济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韩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村民世世代代在土地里劳作,靠天吃饭,辛勤劳作一年也只能满足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属于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那时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有的人家土地多达数十亩,有的则只有1亩地左右,多的租给别人耕种,少的则要租种别人家的土地或者外出打工赚点钱补贴家用。主要种植地瓜、玉米、小麦,少数地多的村民也种植高粱、花生等,但粮食产量较低。除了种植业外,村里还有石匠、瓦匠、木匠等手工艺者,凭借自己的手艺维持生活,还有部分村民开展小本经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上级政府领导下,中韩村经历了土改、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等阶段,土地、房屋、牲口、农具等生产资料逐步公有,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自负盈亏的生产方式转变为集体合作劳动和按工分分配的生产方式。1961年,中韩单独成立中韩生产大队,共有12个生产小队;1964年,大队将原来的12个生产大队合成6个生产队,并设立果园队、林业队和农技队。为了增加收入,大队还开办了多家村办企业,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办了粉坊,成立了中韩基建队。在社员的共同努力下,生产队时期中韩大队的经济发展在全中韩公社处于领先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韩村经济再度发展。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使用权承包到户,继续发展蔬菜种植业,种植蔬菜出售,开展自主经营。同时,更加注重开办扶持企业,并建造了中韩农贸市场,为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
1992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青岛市成立高科技工业园。中韩得益于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和地理位置优势,海尔集团、可口可乐等大项目陆续在此落户,社区利用自身优势建造厂房,招商租赁发展经济。大企业的落户带来大量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在海尔路和株洲路交会处自发形成一个3000多人的劳务市场,带来了社区餐饮、娱乐等产业的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从事个体私营业或到企业等参加工作。(整理自《中韩社区志》)
[ 史海钩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