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 -ZD04-浮山文苑

半岛都市报

浮山文苑
2018年06月28日

衍生于河滩,搬迁中“重生”

——李村大集的百年蝶变

新闻    时间:2018年06月28日    来源:半岛都市报


李村大集旧貌。尹吉恕 摄
大集迁出后,李村河底风景如画。尹吉恕 摄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晨

“即墨乡集十有三,城阳、流亭、李村、棘洪滩……”关于李村集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明万历年间的《莱州府志》中。说起李村大集,青岛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而对于浮山人来说,李村大集则是一处特别的存在,有人因此找到了谋生的道路,开始致富奔小康,有人则在这里享受到了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便利,勾勒出幸福生活的模样。
早先的李村大集位于李村河滩,明万历八年《即墨县志》所附的地图上,还标有“李村集”地名。可见,李村集至少有430年的历史了。
“民间有句俗语:只有想不到的东西,没有在李村大集上买不到的东西。瓜果梨桃、米面粮油、水产海鲜……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物美价廉,老百姓们都喜欢。”今年80岁、家住九水路的尹吉恕是土生土长的“老青岛”,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就住在李沧上藏村。在他的印象里,那时的大集就是远近闻名的商品交易、货物买卖市场,商品种类齐全,数量也多,赶集的人络绎不绝,一派繁荣景象。
《李沧名胜古迹的传说》口述人张崇纲还介绍,从1955年开始,原崂山郊区人民政府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在大集上举办为期5~7天的“物资交流大会”,并在集场河滩上搭起高大的戏台,请来专业戏班子演出大伙爱看的“柳腔”“茂腔”等传统戏,气氛非常热闹。
李村大集的发展是正青岛商业发展历史的佐证。据尹吉恕回忆,上藏村盛产水果,小时候家里穷,交通也不方便,赶一趟集很不容易,于是赶集那天,天不亮,他就跟着姥爷、叔父们出发了。“得步行一个多小时,挑担子带孩子的,走的时间就更长了。”尹吉恕说,那时集上的摊位不是固定的,菜农们常常凌晨4点钟就去占位置。
卖完自家水果,尹吉恕一家就在大集上四处逛逛,再添置些物品,而作为小朋友,他也能向家人讨来烧饼、炉包之类的“奖赏”,高兴得不得了,时间一晃一天。
大集虽然繁荣,可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管理等原因,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李村河一直以来都是泄洪通道,汛期可能会影响业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随着形势发展,大集周边乱搭乱建、环境脏差、交通拥堵等问题日渐突出。”尹吉恕说,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左右,大集曾搬迁过三次,前两次,搬到了崂山区中韩和现在的八医附近,但没多久便全部搬回;第三次搬到了峰山路附近,最终业户们又返回了河底。
2015年3月,经过前期充分调研、论证与规划,李沧区政府决定以安全综合整治为切入点,对李村河底经营业户实施整体搬迁,彻底解决李村河中游存在的一系列重大安全隐患问题,将李村河中游打造成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带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观光带。2015年4月,大集搬迁工程启动,2016年7月1日,位于青山路、重庆路路口的“新大集”开张了,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每逢农历二、七,大集上依然热热闹闹,林立的小摊、涌动的人流,继续昭示着这个百年大集的生机与活力。
“往外搬的时候很快,几乎一天就全搬走了。”作为大集搬迁的见证人,尹吉恕用相机定格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刻。“现在看看咱河底,风景如画。新大集更是功能齐全,管理规范,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尹吉恕说,就这样,跨越沧桑、历经风霜,百年大集迎来新生,现在他有空就会到河底转转,捕捉居民幸福的瞬间及李村河靓丽的“身影”。